网站首页 |学会简介 | 新闻中心 | 各地分会 | 学会论坛学会相关 | 科研快报 | 联系我们  
中国社会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新质生产力与农村社会高质量发展”分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4-7-16 字体大小: 关闭】【打印
 

202475日至7日,中国社会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在哈尔滨工程大学顺利召开。经中国社会学会批准,“新质生产力与农村社会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于202476日下午在哈尔滨工程大学21B教学楼3078教室成功举办,该论坛由安徽省社会学学会和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共同主办。来自全国近40所高校、党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青年学子围绕“新质生产力与农村社会高质量发展”议题进行学术交流与研讨。该论坛由三个单元主题报告和书面发言构成,共有14位专家学者现场发言,60余人次到会交流。

 

论坛开幕式由安徽省社会学学会副会长、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方青主持。方青教授期盼学界同行在促进农村社会高质量发展研究领域进行进行积极探索,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乡村振兴研究贡献力量。安徽省社会学学会会长金乃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金乃俊会长对与会同仁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她指出安徽已连续20年举办农村社会研究专题分论坛,为农村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学界智慧,提供了智力支持,她希望在本次论坛中各参会专家学者继续就新质生产力在推动农村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和路径展开充分研讨,激发出更多具有理论探索和实践价值的理论成果,为实现全面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力量。

 

第一单元共有五位发言人,分别围绕农业新质生产力内涵与测度、农村社会社会关系与社会治理等议题展开论述。本单元由安徽省社会学学会副会长、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方青主持,安徽省社会学学会副秘书长、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主任、副教授仇凤仙点评。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陈志副研究员的《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测度、时空演变和区域差异》论文介绍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实现价值。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王云龙博士在《内外耦合:新内生视角下乡村治理实践的路径探索》论文中从价值耦合、关系耦合、利益耦合三重维度出发,因时、因事调整具体治理方式与发展路径,实现治理样态与社会环境的有机统合。

安庆师范大学法学院宋文娟副教授的《乡镇社工站赋能脱贫人口的韧性研究——以皖西南地区为例》论文认为乡镇社工站在赋能脱贫人口的内生力和修复力方面具有天然的行动优势,可通过“公共性救助”和“社会性治理”激发脱贫人口的优势意识,进一步发展其经济韧性和心理韧性。

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曾令峰的《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中国农村社会信任的考察与建构:基于HAPC-CCREM模型的分析》论文认为应积极加强农村社会信任水平建设,进一步促进农村新质生产力发展。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许馨芷在《互动仪式链视域下中国乡村旅游振兴的新文旅发展路径》文章中对比了中外乡村旅游模式,并在互动仪式链理论视域下提出相关发展路径建议,从整体性的视角为我国未来的旅游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仇凤仙副教授在点评中指出以上发言的专家学者研究取向体现了农村社会研究中创新与守正两种视角,五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展现出乡村社会体系建构的可能路径以及发展前景。

 

第二单元共有五位发言人,分别围绕新质生产力与赋能农村社会共富建设、乡村绿色转型等议题展开论述。本单元由安徽省社会学学会副会长郝欣富教授主持,由安徽省社会学学会常务理事、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主任、副教授路幸福进行点评。

合肥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吴石英副教授在《新质生产力推进共同富裕的逻辑理路、影响机制及实践路径》中认为新质生产推进共同富裕具有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任璐在《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数字化发展:转型逻辑、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向》中认为新质生产力延伸到农业领域带来了科技创新与传统农业的结合,助力传统农业向数字化转型发展,并以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引导农业数字化实践方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研究生周子羽在《“基础—资源—网络支持”赋能农业科技人才创新:基于创新三阶段视角》中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和必要条件分析(NAC)混合的研究方法,研究表明基础设施、政策资源支持、知识密集、开放网络与互动网络皆对创新三个阶段有显著正向影响。

中共芜湖市委党校讲师汪漪在《农村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共同体建设的价值意蕴、困难挑战与实践路径》中指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应从鼓励涉农技术创新与应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和推动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等四个方面予以政策支持,以强化乡村共同体建设。

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何慧芳在《新质生产力与农业绿色发展——基于73498户农户的微观调查》中对全国73498户农户家庭的微观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她提出要加大低碳农业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培养绿色农业新质生产力,充分挖掘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潜力。

 

路幸福副教授在点评中总结了五位发言人的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认为他们的研究议题新颖热门,研究方法规范有效、研究内容扎实可靠。并且研究内容很好地展现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研究的专业性、价值性和创造性,具有启发意义。。

 

 

第三单元共有四位发言人分别围绕乡村生活主体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等议题展开论述。本单元由安徽省社会学学会会长金乃俊主持,安徽工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副院长杨哲教授点评。行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暨社会发展学院博士后刘雨航在《“差序再生”:乡村社区信任演化及其心态治理——基于信任半径理论的案例考察》中采用信任半径的分析框架剖析乡村社区信任演化的实践表征,他提出需以共同体巩固特殊信任的乡土根基、以组织化推进普遍信任机制的建构、以乡村韧性推动社区信任机制整合,通过心态治理推动乡村社区差序信任格局的再建构。

湖州师范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姜亦炜副教授在《生活政治:国家基础能力的一种日常实践》研究中通过长三角地区田野调查材料,勾勒出基层政权构建国家基础能力的一种日常实践形式。

安徽工业大学公法学院施磊磊副教授的《伦理责任转换:女儿养老实践的运作机制》一文从情感视角出发,揭示了女儿何以在认同既有儿子养老伦理的情境下,依然参与父母养老实践背后的运作机制和情理问题。

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刘晓峰在《“田野巡察”的实践逻辑与乡村秩序再生产——基于S市的实证考察》研究中以吴江“田野巡察”为例,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阐述“田野巡察”的实践逻辑与乡村秩序的再生产。

杨哲教授在点评中指出以上四位发言人的研究内容很有深度,框架清晰,选题新颖,且选题聚焦于农村社会。

 

 

 

最后,方青教授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方青教授高度评价了本次论坛的参会论文质量、发言人的出色表现以及评议人提供的建设性意见,并详细介绍了论坛筹备的相关情况,认为本论坛参会人员秉持人民立场和基层视角对新质生产力与农村社会高质量发展议题展开充分论述,论坛征集论文选题聚焦、视角多维、方法多样、方向正确。他鼓励大家积极探索新质生产力与农村社会发展的有机融合,通过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为农村社会的发展注入新动力。最后,他代表分论坛主办方感谢哈尔滨工程大学的精心组织、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评议专家的精准点评和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

 

 

 

 

迄今为止,安徽省社会学学会已经连续20年举办农村社会研究方面的分论坛,成为中国社会学会年会中具有特色的分论坛,受到中国社会学会的肯定。

 

发布时间:2024-7-16 字体大小: 关闭】【打印
  关于学会 | 联系我们 | 在线帮助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1224号 安徽省社会学会 All rights 皖ICP备090206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