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社会建设的核心是民生
黄家海
摘 要:农业、农村、农民这一问题是政府关心的重点,也是学者研究的焦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和举措。笔者认为,推进乡村社会的建设,要着力从解决民生问题入手。在社会主义乡村社会建设过程中,要注意解决农村义务教#P%RRAC-y9#n@BBAo08Z+M4xru5Af^VeY育、医疗、就业三大民生问题,让农村经济和 v7GoU8&djwmCzChlIiQB!isCx社会协调发展。
关键词:和谐社会;新农村;乡村社会建设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包括教育、就业、收入分配、覆盖城乡居民的保障体系、医疗公共卫生体制、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和团结六个方面。我国正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乡村社会建设更应该以民生为重。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明确提出要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作为国家新增投资安排的优先领域,细化了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政策措施。
一、新农村民生问题提出的背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这项惠及亿万农民、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包括二十字的基本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乡村社会建设并不是由上而下地以行政手段在乡村设立徒有其表的“空壳化”组织,而是尊重农民自身的要求和乡村社区的需要,通过社区事务的带动和社区成员的参与互动,有机地萌生社区的合作团体,重现乡村草根社会的蓬勃气象。
从我国乡村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来看,我国乡村的落后和农民的贫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乡村社会建设的落后引起的,社会发展中“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在乡村表现得尤为突出,而乡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则是短腿中的短腿,严重制约了乡村的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因此,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以乡村的社会建设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特别是以解决乡村义务教#P%RRAC-y9#n@BBAo08Z+M4xru5Af^VeY育、医疗、就业三大民生问题为重,以此推动乡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乡村社会建设的现状
(一)国家的注意力在城市
我国长期以来采取乡村支援城市、城市优先发展的战略,乡村往往被当作城市商品粮和农产品的供应基地。国家对乡村的政策调整多是体现在如何增加粮食产量和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方面。因此,乡村的社会建设多处于被忽略的次要地位。
虽然建国以后我国乡村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然而无论从基础设施建设,抑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建设方面,都无法与城市相比。农民温饱有余、娱乐不足的状态一直没有明显的改变。社会建设一直是我国乡村建设的空白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发展乡村经济的同时,把乡村的社会建设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地位,“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就是针对乡村社会建设提出的发展目标。所以,乡村建设正是新农村建设与以往乡村建设的最大不同之处。
(二)政府公共投入不足
建国以后,国家对公共事业的投入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呈现出总体供给不足的状况。从国家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支出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国家财政性支农支出的绝对量从1990年的307.84亿元增加到200年的1754.45亿元,但实际上财政用于支农的比例在整体上却呈现下滑的趋势,2003年财政支农支出仅占财政支出的7%左右。而2003年主要针对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粮、棉、油、肉等各项财政性补贴支出,就超过了国家财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必须通过国家财政转移支付来为农民提供必要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尤其是水、电、路等设施和社会治安、弱势群体的福利,天灾人祸的最低保障等。目前国家投资于乡村公共设施的资金,中间环节截留甚多,且这种设施投资效率极低,典型如农业开发资金的使用。
三、新农村社会建设中的民生问题
(一)教育
从2008年起,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减轻了很多孩子的上学问题,也提高了乡村孩子的入学率和整体文化水平。但是如今乡村教育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总体上来说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在乡村小学、初中,对音、体、美学科的教学师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音乐、美术两个学科。据笔者了解,在乡村小学和初中具有相关专业的音乐、美术教师十分缺乏,许多乡村这两个学科都是任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往往就被上成其他课程。由于无法接受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学生这方面的素质便得不到发展,甚至许多特长、天赋被埋没。所以对此要加强师资、器材设施的投入,以缩小与城镇的差距。
其次,集中办学不可一刀切。随着学生数量减少,都出现了校校合并办学的情况。有的全(镇)乡十几个村子只办一所或几所小学、一所中学,而初中有的乡已没有了。集中办学能够汇聚教育资源等优势自不必言说。但随之而来的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比如有的村子学校已撤销,从一年级起就要到外村上学,从家到校路途较远,往返都要坐车(更远的则要住校,而农村中小学有住宿的学校基本不现实),且中午还要在学校吃饭,除学生自理能力较差经常出现事故以外,一个月下来,费用也要几十或上百。这无疑加重了这些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学生上学坐车存在安全问题(乡村没有公交车只有安全隐患较大的三轮车)、学生小在校的自理问题等。所以当一个村子一个年级的学生数能够达到或很接近配备一名教师时,还应该让他们在本村就读,因为毕竟国家除了学杂费外,对多数学生目前还不能提供更多的经济帮助。
第三,乡村机关工作人员、校长、学校管理干部的素质也有待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人文素质、科技素质、身体心事素质大多不适应新形势要求。另外,使用的教材相比城市要落后。
当前,要继续加大扶持力度,认真落实“ 两免一补政策”,改善乡村办学条件;继续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切实控制中小学学生辍学,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继续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民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管理机制,整合县域各类职业与成人教育培训资源,打破条块分割,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搞好农民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另外还要注重课程的开设,增加政府拨款,比如设置专业的美术和音乐老师,提高老师的整体素质,跟上时代的步伐,配套新教材,让基础教育与社会文化发展不脱节,缩小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之间的学习距离。
(二)就业
“三农”难题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就业难题。发展乡村经济和乡村社会事业,总遇到农民收入水平低下这个难题。提升农业生产水平需要增加投资,但农民收入低,投资能力有限;扩大消费需求需要启动农民购买力,仍然是农民兜里没钱的问题;提高乡村社会保障水平,最终要靠农民自己拿钱进入个人账户,还是农民收入低这个难题;提高乡村生活基础设施水平要接近城市的标准,仅仅维护成本就使农民难以负担,说到底还是一个收入问题。
按照“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的理念,紧紧围绕改善乡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两个重点,扎实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集中解决好人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加快农民致富步伐,真正使新农村建设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对农民进行必要的知识技能培训,把更多的农民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农民;要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农产品的深加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积极创造有利于乡村专业经济协会等发展的环境,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三)医疗
疾病,像一把利剑挂在农民的头上,“看病难、看病贵”是目前中国乡村比较普遍的现象。“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将进一步加剧,要使这一转型能够平稳推进,整个社会需要构建严密而可靠的安全网。因此,农民的医疗卫生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问题本身,解决农民的看病难,不仅仅是尊重农民起码的生存权的问题,更是建设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那么,如何解决农民的看病难?加强乡村卫生工作,发展乡村合作医疗,是新时期建设新农村题中应有之意,是非常必要的。
这是我国政府历史上第一次为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问题进行大规模的投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到2010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从2003年开始,本着多方筹资,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地区正在不断的增加,通过试点地区的经验总结,为将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的全面开展创造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截至2004年12月,全国共有310个县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1945万户,6899万农民参合,参合率达到了72.6%。 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2010年的覆盖面达到农村的80%以上。
在看到乡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还要看到存在的问题,比如基层医疗机构仍存在着财政拨款不足,医疗设备陈旧短缺,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水平亟待提高等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成本高、监管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综上所述,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化解当前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最关键、最现实、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加快推进以改善乡村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魏礼群.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新华文摘,2008.
[3]李秀霞.农村劳动力“剩余”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
[4]王凤山等.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探索.农业经济问题,2005.
[5]张德元.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昨天、今天、明天.经济管理文摘,2003年第10期
[6]仇章建如何建立农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北京观察,2002年第8期
[7]李永贤.关于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的思考.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