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学会简介 | 新闻中心 | 各地分会 | 学会论坛学会相关 | 科研快报 | 联系我们  
转型期农村社会安全探析
发布时间:2013-8-6 字体大小: 关闭】【打印
转型期农村社会安全探析
范和生  李三辉*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这其中又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为主,它给农村社会建设带来了诸多问题。在此背景之下,农村社会在生产安全、环境安全和生活安全等方面呈现出一些问题,而这些安全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农村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在给乡村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决定了农村生产效益的低下,而生产效益的不高又限制了农村生活的改善,农村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居住生活环境,农村环境又反过来制约了生产发展。
关键词:农村社会;乡村安全;途径
The Security of Rural Society Construction
FAN He-sheng   LI San-hui
(The School of Sociology and Political Science, An hui University, He fei 230601, China)
Abstract:Chinese society has been appearing a massive population flow, especially, young labors of the rural society prevailing in this process since reforming and opening, which brings a lot of problems to the security of rural society construction .Under this background, some problems about production security, environment safety and life safety appears in rural society. And these security issues are not isolated. The unreasonable production pattern of rural area causes not only negative impact on environment, but also it is responsible for the low level of rural production efficiency. What’s more, low production efficiency limits the improvement of rural life, fatherly, rural life-style largely determines living environment. Rural environment, in turn, restricts rural
production development.
Key words: Rural society; Rural security; Approaches
 
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劳动力流动的规模越来越大。据2010年的“六普”显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中,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86075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39959423人,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426652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6995327人,增长81.03%。[1]这主要是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加速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了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伴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季节性流动,乡村变得“空巢化”,这一缺位给农村的社会安全带来了显著影响,下面我们试从生产安全、环境安全和生活安全等方面分析一下转型期农村社会的安全问题。
一、农村社会的生产安全
(一)农业生产的安全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依然大量存在,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大量的化肥、农药、地膜等化学品被用于生产,同时为了省时省力,人们对秸秆进行焚烧处理,这些都对土嚷、水体、大气和生物造成了污染。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首先表现在年龄结构上的趋于老化,其次表现在性别结构上的妇女化,最终表现为劳动力整体素质的下滑。在农村技术人员或潜在技术型劳动力流失的情况下,科技在农业生产中所发挥的力量受到严重限制,传统的耕种模式仍然大量存在,这直接导致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落后和生产效益的低下。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2001—2009年数据可以得知,2001年我国存有耕地面积13004万公顷,到2009年这一数字则变为12172万公顷,9年间共减少耕地面积832万公顷,年平均减少耕地面积92.44万公顷,其中导致粮食种植面积减少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新土地抛荒。农业生产效益的普遍低下促使农村劳动力选择收入可观的外出务工,放弃对土地的耕种,这反过来又不利于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同时还造成农村耕地被大规模地抛荒。此外,受工农业用地的争夺和环境恶化的不良影响,我国用于耕种的土地在不断缩减,这都加速了我国粮食生产资源的减少,加重了粮食生产安全的压力。
(二)乡镇企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使许多农民进入工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起了积极作用。然而,大多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粗放生产、高能耗和污染严重,其发展建立在牺牲环境的基础上。近年来乡镇企业还遭遇着吸纳农村劳动力减弱的趋势,面临着人才短缺的困境。一方面,年轻劳动力的大量外流使企业所能吸收到的劳动力多为老人和妇女,农村技术精英劳动力的缺位限制了乡镇企业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型向技术型的转换,阻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世俗偏见和薪金待遇,一些技术性高校毕业生不愿意来乡镇企业发展,大多是涌向了大城市。总之,人力资源的短缺限制了乡镇企业的效益,而效益的低下又反过来削弱了对技术人员的吸引力和企业转型的能力。
二、农村社会的环境安全
(一)乡村的自然环境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农村的环境污染事件持续爆发,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癌症村”等严重的环境事故。近年来,因危险化学品生产事故、交通运输事故以及非法排污引起的突发环境事件频发,2008-2011年,环境保护部共接报突发环境事件568 起。《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指出,中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约350万,因癌症死亡约250万;全国每6分钟就有1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天有8550人成为癌症患者,每7到8人中就有1人死于癌症。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其中,工业“三废”的排放是目前危及农村环境健康的主要来源。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工业废水全国产生量738.33亿吨,排放量236.73亿吨;工业废气全国产生和排放量均为612275.17亿立方米。通过招商引资进驻农村的企业大多看重的是农村土地和税收的优惠,注重短期的经济效益,缺乏长期的科学规划。一些企业在环保经费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甚至没有把环保问题纳入企业的管理,认为治理环境不是自己的职责。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本地的经济利益和完成招商目标,一味地追求经济产值,对企业的污染不管不问,在发展致富的同时也破坏了乡村环境。
在我国,农村地区生活垃圾的处理一直是随意地堆积在河边沟旁,这是历史传统。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的种类和数量都在极速增加,目前,我国农村一年的生活垃圾量接近3亿t,全国仅有26.8%的行政村设有垃圾收集点,每年上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得不到任何处理而被随意弃置。显然,传统的自然分解已难以消化数量庞大的生活垃圾,但是其处理方式并没有同步革新。生活垃圾的任意堆放和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加速了乡村空气质量的恶化和蚊虫细菌的滋生,给农村的土地、水体和大气等带来了损害,最终会导致了农村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的下降。总之,这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延存威胁着农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环境的恶化又反过来限制了农村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乡村的社会环境
1、社会关系的疏离化
社会互动和人际关系是社会学关注的一个经典内容。费孝通先生结合了自己所观察的大量社会现象和人际交往中的亲身感受,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有过生动阐释,他把中国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表述为“差序格局”,即“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 是私人联系的增加, 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2]中国人际关系网络的建构具有差序性的特质,它是以个体为圆心而展开的远近不等的关系。
在传统社会中,这一格局的最中心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家庭和家族关系。说到底,中国的家族是一种扩大式的家庭,它经历了从小家庭向宗族、村落发展的过程,这使中国人在横向上看重亲属关系,在纵向上敬崇祖先和认同家谱,强调家族自豪感。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形态建立在农业生活的基础上,由于土地的不可移动性,农村生活的聚居和血缘亲情,导致了日常的生活交往要以稳定和谐的长久相处为宗旨。人情关系的传统是我国强调家族形式的直接体现。地缘关系也是农村社会的基本关系,从某种层面上讲,农村社会就是有一定地域范围的“大家族”。乡土人情是熟人社会中人际网络的基础,在此社会准则下,村民之间建立起互助互惠的情感和礼仪,这就保证了村民在困难时能够得到理解和帮助,维持了农村社会强烈的集体意识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然而,农村社会中人际关系网络的自然延续需要其保持原有的封闭性和独立性。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活动范围突破了相对狭小的“社会圈子”,受城市文化和工业文明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业缘为基础的价值观念正在逐步主导其为人处世的准则,疏离了血缘为基础的亲情关系和地缘为基础的邻里关系。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农村社会的封闭性被打破了,为农村社会所提倡的正直诚信、互惠互助的价值认同也在不断萎缩,而形成中的农村文化和价值准则充满着两重性和不确定性,导致农村社会虽然还是“熟人社会”,但是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物质化和利益化,乡土人情的趋于疏离冷漠是其直接表现。
    2、文化传承的安全
    农村民俗文化在农村社会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众多的非物质文化对民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起着重大作用。然而,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村文化正经历着剧烈变迁,从传统社会保留下来的民俗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正日显势微,农村文化的传承在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来回流动,文化身份的两重性促使他们以城市文化的理念去改变和构筑农村新文化,致使农村文化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发生着变迁甚至是瓦解。年轻一代所表现出的对城市文明的追捧和农村文化的离弃,是对农村文化传承的最大冲击。此外,农村文化传承人的缺位是威胁农村文化安全的另一重要因素。我国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于农村社会,比如各类民俗、民间杂技、民间戏曲、民族语言和各种传统技艺等,它们的流传主要靠一代一代的传承人,如果传承人消失,这些文化就面临着消亡。然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传承人正面临着断层,一些地区特有的非物质文化仅保留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年轻一代没有加以习得并传承,一旦老人逝去,这些民俗也将不复存在。这类情形的出现是对民众创造力的极大伤害,是对文化资源的极大浪费,必将给我国文化的多样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害,最终也将不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推进。
3、教育安全
我国实行了免费的义务教育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的教育状况,但农村教育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村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设施都还很落后,许多学校没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有的地方甚至没有完整的校舍。除了落后的硬件设施外,农村教育还面临着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状况。农村的条件普遍艰苦,工资水平又低,近些年来农村地区出现了一些学校无法留住教师的现象。在一些农村地区,有的学校仅有几个教师在维持着全校各个年级的教学工作,这样的教学水平可想而知。同时,有些教师为了增加个人收入在教学的同时还开起了超市做起了副业,这都不利于农村教育的发展。另外,在农村学校教育水平低下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增加,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显突出。有关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出现不听老师教诲,顶撞长辈甚至吸烟和早恋行为的几率远远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出现两极分化且极不平衡,成绩好的比例明显偏低。家庭这一初级群体在教育功能上的弱化,不仅导致了儿童管理和引导上的脱节,而且给孩童的教育和成长带来损害。
    4、乡村治安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些都是记忆中农村的代名词,是对农村民风淳朴和治安良好的赞叹。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人们不断受到经济利益的诱导,农村地区的治安状况也在经历着变迁。从整体上讲,年轻人无论在体力还是思维应变方面都要高于老人、妇女和孩童,因此,年轻人在遭遇违法犯罪行为时往往能做出正确的反应来打击违法活动,换言之,年轻人是维持农村治安的有力保障。但是,随着年轻人大量的向外流动,农村的治安也遭遇到挑战,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了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和孩童防范能力的劣势,他们“趁虚而入”。于是,佩戴首饰的妇女和老人被“飞车党”偷袭了,农村护院的家犬被不法分子药走了,独居老人的房门被撬开了。一时间,农村的治安状况急剧下滑和令人痛心,不法事件的时有发生和迅速传播致使农村地区人心惶惶,村民个个是人人自危。这一系列的案件直接反映了农村治安状况的急转直下,也从侧面反映了青壮劳动力的缺失和通讯能力的落后所导致的安全隐患,大多老人不会用通讯工具甚至没有或没用过通讯工具。总之,青壮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削弱了其对农村安定的威慑力,再加上农村缺乏防盗措施和通讯落后,这些因素的叠加让农村治安处在令人忧心的地步。
三、农村社会的生活安全
(一)留守人群的生活状态
 1、留守老人的生活安全  
老人群体在社会中是相对弱势的群体,他们理应受到年轻人的赡养,得到社会的更多关注。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中大部分的年轻劳动力都选择了外出务工,这给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安全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在上面讨论农业生产安全时,我已经论述了留守老人不得不重新担起劳动的重担,这加重了老人的劳动负担和劳动强度,无疑是给处在老化期的身体“雪上加霜”。身体老化下的老年人容易受到疾病的困扰,而年轻的赡养人又大多在外打工,儿女做的最多的也只是汇钱看病来替代悉心照料。然而,老年人多是经历过苦日子的人,生活比较节俭,生病了多是硬抗并不愿花钱医治,即使医治也是去一些小诊所拿些药服用,看病的首选不会是大医院,这既有怕花钱的原因,也有大医院往往离农村比较远和看病程序繁琐的因素,况且儿女不在身边若只身前往势必相当麻烦。老年人的这种看病模式是以生命健康作赌,很大程度上会耽误疾病的医治,这也是农村中频发的老人病重时才发现病情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时期,农村的养老模式多是居家养老,而年轻劳动力的大量外流使得农村老人居家却并不养老,这种情景在农村的普遍存在值得我们思考和警惕。一些乡镇虽然建有敬老院来收养年迈的孤苦老人,但是敬老院的条件并不尽如人意。硬件设施方面,敬老院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无法为老人置办一些健身和休闲器材,其运作也只是为老人提供一个栖身之所,保证的是老人的生存并非生活。人力资源方面,随着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农村养老服务等社会事业上的人手明显不足甚至无人从事,“空心化”农村下的社会事业步履维艰。
 2、留守儿童的生活安全  
在考究人的行为时,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特别重视孩童时期的生活体验对个体整个人生的影响,并提出孩童的经验决定了个体的性格形成和行为走向。一些研究表明,缺乏父母照顾的儿童出现持续忧伤、无责任心、不善社交和不良习惯的概率是正常儿童的3倍。事实上,留守儿童平常同父母的交流时间是极其有限的,交流方式呈现以打电话为主的单一化,父母的关爱和监督可谓是“鞭长莫及”。但是,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引导,会给疏离父母的儿童在性格的形成和人格的完善上产生重大影响,会对其心理产生不可避免的伤害,若引导不好,儿童就会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出现一系列问题。时间的不可逆性决定了实现社会化的可逆性是极其困难的,并且实施再社会化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因此,父母家庭教育缺失下的初始社会化成果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巨大影响,尤其是反向的影响,其影响力是无法设想的。
(二)农村的生活方式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生存资料的方式; 生活方式则是人类给予自然的方式或消费方式。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就是农民在生产生活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农村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农民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程度, 而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村的人居环境。[3]在分析乡村环境时,我们已经谈到农村生活垃圾种类和数量的急剧增加已成为威胁农村生活居住环境的重要因素。我国农村的生活方式正不断地损害着农村环境,在能源利用上,秸秆、薪柴和煤炭在生活燃料中所占比重依然很大且利用率低,破坏植被的同时还给大气带来了污染;生活污水的肆意排放加重了农村土壤、地表水体和地下饮用水的污染;生活固体垃圾的露天堆放给农村的土地、水体和大气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农村这种生活方式的延存威胁着农村的居住生活环境,环境的恶化又反过来限制了农村生活质量的提高。
四、农村社会安全的化解途径
(一) 生产安全方面
1、健全惠农政策,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是重大问题且必须要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在国际经济和国际局势出现波动的情况下,要想长期保持经济和社会稳定,首先要稳定农业和农村,尤其是保证粮食等农产品生产的安全。[4]俗话说“谷贱伤农”,农产品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生产者的积极性决定的,要想保证全国粮食生产的安全,必须要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为此要加大对种粮农民的经济补贴、提升粮食的收购价格,从而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保证粮食的生产和供给。
2、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证农业生产安全
    在中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是,它也是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中最薄弱的环节。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科技水平低,农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农业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比较低。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规模化经营,会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保证农业生产安全起到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农村土地被大范围抛荒的形势下。针对耕地资源遭到破坏和浪费的情况,地方政府可以出台关于土地流转和承包经营的政策,鼓励和引导个人、企业对农村土地进行承包实现规模化经营。近些年来,一些地方进行了“改革”“试点”,扩大了土地的经营规模,把土地流转给了专门的公司,而农民也可以在自家的土地上打工,只有实现了规模化才能够真正地发展农业的机械化,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效益。
3、实施有效的人才战略,促进企业的转型
乡镇企业落后的生产模式不仅不利于生产效益的提高,而且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伤害,为此,企业必须转变原有的发展方式。专业性技术人员是企业转型的关键,因此,企业要积极和大胆地引进年轻的技术人员,展现给他们良好的发展前景,给予丰厚的待遇。针对当前农村年轻劳动力外流的现状,企业要灵活利用和开发现有的后备劳动力,采用企业培训的方式去挖掘接受能力相对较好的人员。同时,对在岗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业务训练,以此提升他们的文化和技术素质,对一些有发展潜力的员工要重点培养,可以输送到高等院校进行深造,为今后企业的生产发展储备力量。虽然农村存在大量劳动力外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在城市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民工荒”现象的出现说明收入的多少直接引导着劳动力的走向,一旦农村社会环境发生改善,吸引年轻人留在家乡进行发展是能够实现的。 总之,实施有效的人才战略是乡镇企业摆脱发展困境、顺利实现转型的重要途径。
    1、加强环境保护,共建美丽乡村
地方政府是治理辖区环境污染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的重要力量。针对一些官员一味追求经济发展指标的情形,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切实把生态环境考核放在重要位置,落实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政策。地方政府在制定本地的发展规划时要因地制宜,注重环境保护,不适合发展工业的地区一定不要盲目开发。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农村地区缺乏城市那样完善的环保法规,一些地方的污染甚至出现无法管的情形。我国的《刑法》、《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都对环境保护做了相应的规定,地方政府应该制定适合本地实情的政策法规,更好地打击和处罚环境污染行为,为建设美丽乡村保驾护航。此外,建设美丽乡村还需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的治理,政府和乡村可以共同出资对其进行分类回收和集中处理。总之,只有对农村的环境保护做好科学规划,投入充足的精力和资金,才能防止农村生态管理的缺位和重大环境事故的发生。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文化建设
    农村文化是农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是农村社会建设中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冲击下,农村社会的思想意识日益多元化,原有的价值体系趋于解体而新的价值规范还没确立,农村社会出现了“规范真空”。针对农村社会关系的疏离化,必须加强农村社会的道德建设,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和财富观,培育一种信任合作、互帮互惠和博爱的规范理念,营造和谐团结的良好风气,批判极端个人主义或唯利是图的思想,建立和谐、健康、文明的乡土人情关系和乡村邻里关系。
    3、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针对当前农村文化传承的安全问题,我们一方面要采取措施对城市文化的传播加以引导,在不破坏农村特色文化的基础上吸纳新文化,促进城市的现代性和乡村的传统性协调融合。同时,对一些独特的民俗文化,我们要加以保护不能破坏其原有形态,对一些岌岌可危的文化形态,可以建立乡村博物馆来保存历史文化或申请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重点保护,因为一旦逝去将难以复现。
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民间艺人”等文化传承人在传承优秀民间文化中的重要性,培养传承人是保护农村民俗文化安全的重要措施。在政策上,要实施一个长期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文化传承规划,寻找对民俗文化充满兴趣和感情的人员,鼓励带徒授艺,把传承民俗文化作为毕生事业;在待遇上,要给专职传承人以优厚的经济待遇和足够的尊重,可以通过设立“民间艺术家”等荣誉称号,给以精神奖励,对贡献突出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等,因为没有他们的努力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就会消失。
从全国来看,城市的建设是没有个性可言的千篇一律,是以泯灭文化多样性为代价的。因此,在农村社会的建设中,我们必须保持好农村个性化的民俗,科学地规划好有厚重文明历史的农村社会建设。
 4、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当前我国农村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设施都还很落后,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实施一些向农村教育倾斜的政策,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改进农村的办学条件。除了改进硬件条件外,还要注重对学校教师的管理,增加对农村教师的奖励和补助力度。条件艰苦和工资水平低是一些学校近些年出现无法留住教师现象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一些老师做起副业的重要因素。这些现象的出现都不利于农村教学水平的提升,要给予农村教师更多的关注,解除他们的生活之忧,使他们能专注于教学。毕竟,老师是教学的中心,失去老师全心的教学,农村的教育想获得很好发展是不现实的。农村中留守儿童的数量在不断增加,留守儿童又在学习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学校根据实际制定一些专门的教育计划来帮助他们实现转变,比如安排专门的老师对其进行监督、指导,让平常得不到父母关爱的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注,还可以额外地给他们开展一些心理辅导课和生活指导课,真正为他们建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5、加大治安防护力度
随着农村年轻劳动力的外流,农村的留守人群大部分为三八六一九九部队。该群体由于自身的种种限制,安全防范能力比较差,在维持农村治安方面显得力单势薄,这也是近年来农村违法行为时有发生的重要原因。在如今形势下的农村,治安问题已到了足以引起人们重视的地步,这就需要各地区的派出所针对辖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防范方案。从人力方面,可以加派驻村民警和增加村里的治安巡逻人员,充分利用村民的力量,共同维持好村庄的和谐和安定。从基础设施方面,相关部门要加快建设农村的通讯设施,让村民能够有很好的报警渠道,以期第一时间里对违法活动作出预警,让违法行为对人民的损害降到最小。
生活安全方面
 1、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农村的社会事业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的“安全网”,它直接关系到亿万百姓的切身利益,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5]因此,我们要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还要加大监督力度,保证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同时,针对农村社会事业乏力的情况,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组织好从事社会事业的人员,保证农村养老服务等社会事业的有效开展。社会保障体系是保证人民生活的底线,能够给留守在贫困农村的弱势人群的生活带来许多帮助,解决一些紧要的生活困难。只有这个底线足够扎实,农村年轻劳动力的流出给留守人群带来的不便和困苦才会降到最低。
    2、转变生活方式,实现人与环境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由此可见,改善农村环境问题是其重要内容。当前农村不当的生活方式是造成农村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要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必须转变农村的生活方式。首先,政府要转变重点治理城市环境污染的政策,把改善农村环境放在重要位置,建立和完善农村的治污设施;其次,把奖励环保生活方式落实到日常生活,如鼓励居民使用沼气等清洁能源;再次,通过电视等媒介宣传不当的生活方式给环境带来的危害及给子孙后代的生存利益带来的影响, 从而引导民众主动改变生活方式, 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我国农村不科学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农村环境问题恶化的主要原因,只有转变农村的生活方式才能实现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2011-04-28].
http://www.stats.gov.cn/tjfx/jdfx/t20110428_402722253.htm.
[2]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6.
[3] 尹满萍,张忠潮.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832.
[4] 陈锡文.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与“三农”面临的挑战[J].中国农村经济,2010(1):4-9.
[5] 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168.


*范和生(1961—),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院长、教授,安徽省社会心理学会会长.
李三辉(1989—),男,河南商丘人,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社会学专业硕士生.
秦研科.央视网:解“癌症村”困境才能建美丽中国. [EB/OL].[2013-04-09].
http://cpc.people.com.cn/pinglun/BIG5/n/2013/0409/c78779-21067879.html
国家统计局.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报. [EB/OL].[2010-02-28].
http://www.stats.gov.cn/tjgb/qttjgb/qgqttjgb/t20100211_402621161.htm.
发布时间:2013-8-6 字体大小: 关闭】【打印
  关于学会 | 联系我们 | 在线帮助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1224号 安徽省社会学会 All rights 皖ICP备090206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