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环境保护的路径与机制研究
摘要: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实务工作,概括总结了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的现实性问题,试图通过重塑政府角色、拓展市场化机制、培养社区集体意识和归属感、加强社会工作介入等路径和方法促进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发展,以期实现美好乡村建设的目标。
关键词:农村环境保护;路径与机制; 环境社会工作
The Research of Path and Machanism on Rural Enviromental Protection on the Background of Beatiful Village Construction
Hu shanping ; Tao liming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 Politics and Law Department, Anhui 232038,China)
Abstract: 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view and fieldwork, summarize the realitic problems on rural enviromental protection. We try to stimulate it develop actively by reshaping the government role, expanding the maket machanism, fostering community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and the sense of belonging, strenghtening the social work interven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beatiful village construction.
Key words: rural enviromental protection, path and machanism, the enviroment of scial work
美好乡村建设是新世纪我国政府为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村居民幸福感,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而提出的又一大重大战略部署。它的贯彻执行对于缩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实现社会发展的利益均享、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必将发挥十分积极的意义。客观分析其在运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现实阻碍和不利因素,对于更好地促使其良性发展必将发挥积极的功能。这些诸多要素中,环境恶化及其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农村社会由于其自身经济社会结构的特点,在应对环境恶化和风险问题时尤为显得力不从心,再加上长期以来社会政策的缺位和漠视,这一文问题显得就更为突出。积极探索农村环境保护的路径与机制对于美好乡村的建设必将发挥十分积极的意义。将环境保护纳入美好乡村建设的指标体系和考核系统中,全面剖析农村环境保护领域存在的劣势叠加和马太效应,城乡环境保护的政府缺位和政策错位以及二元机制等诸多问题,以期实现风险社会背景下政策转型,对于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机制和路径,全面实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嵌并将发挥积极的应用价值。
一、文献综述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基于市场脱嵌、经济磨坊的不断碾压,个人主义泛滥、利益至上、流动性加速等等诸多现代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各种人为制造的产品由于使用不断和监管缺位而反身成为一种社会风险并日益损害者人类社会的良性运行以及人与自然之间长久以来的平衡关系。并不断以各种名目繁多的污染名称冲击着我们的神经和存在感,过去社会中所包含的固着、平衡被不断解构,使得当下的人对外在环境缺乏信任并丧失安全性。正是在此背景下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学者们分别从经济学、生态学、环境学、社会学、伦理学 、管理学、法学等诸多层面展开研究,试图探寻解决环境问题的思路和途径。通过文本分析不难发现,现有的农村环境保护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通过实地调查并概括总结农村环境污染的基本情况和基本类型。其中以郭海秋、刘达、丛日凤在宁安县;龚高健、张燕清在福建;谈建康、赵雷在溧水县;谭泽春在湖北省公安县;纳云在青海的调查较为典型。学者们普遍认为我国农村的环境污染已经比较严峻,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呈现出点污染与面污染、生产污染与生活污染相交叉、相互叠加、分散性 、隐蔽性 、渐进性的特征。二是学者们基于调查分析,重点考察分析了造就农村污染日益严重的诸方面原因。涉及经济利益、意识缺乏、公共投入不足、政府缺位等诸多方面,尤其是城乡之间的污染转移和风险转介。三是对策应对方面。主要的措施建议包括加大政府公共物品投入、加强农村环境立法建设和监控力度建设、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等等。部分学者则重点介绍了美欧、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做法,认为这些国家推行的环境货币、经济政策等可以为中国所借鉴。但往往没有考虑中国的具体现实而显得具有理想型的特征。他们所提倡的通过法制化、市场化、主体自觉、、公共产品投入与风险分担等等方法来改善农村环境的设想无不体现了他们的人文关怀,但往往过于理论化而显得缺乏实际操作性。不过所有这些研究对于研究者深化农村环境问题认识、开拓研究视角都发挥着积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二、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通过文本研究和实地考察,以问卷调查和深入观察的方法,并结合研究者在安徽巢湖、淮南、黄山等地所开展的具体实务,概括总结了农村环境保护的症结所在,以期通过推行具体的方法、路径、措施实现农村环境改善的目标。调查中除发现以上学者们关注的共性问题之外,还发现,新形势下,随着农村的空心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产业的不断转移,农村环境问题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农村环境保护的劣势叠加和马太效应。农村环境保护长久以来处于监管的真空地带,无论是从政策法规的覆盖还是从公共物品的投入上来看都是这样。按照四位一体的框架来分析,具体表现为环境保护政府执行主体地位缺位或越位、农村社区的防控能力薄弱、企业社会责任担当不足、村民自我反向保护能力欠缺等诸多方面,并呈现出劣势叠加和相互强化的特征。农村社区缺乏统一的环境基础设施,生活和生产垃圾通常以散放的形式随意丢弃,面向污染情况严重。工业社会背景下的人造风险处于无回收、自我消解的状态,极大地危害着城市与乡村的安全性。传统乡村留给我们的美好景象也只能停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而被现实所不断解构。城镇化进程的加剧推进和乡村环境的不断恶化,进一步消解了农村社区的集体意识和共同记忆,使得传统农村呈现出“留守性”的特点而处于不断萧条的进程之中。农村社会女性化、老龄化趋势明显,由于自身文化水平和生活习惯的限制,消解了他们对工业风险的认知和感悟,从而损害了他们自我保护的能力和自觉。随着产业转移的推进,大批污染性的企业开始上山下乡,以分散、隐蔽的形式打起了产业游击战,进一步加大了政府监管的难度。传统熟人社区的情面观以及公共地的悲哀则进一步降低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成本。现代性所赋予它们的流动性则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生存能力。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则从另一方面强化了城镇社区的强势地位,推进环境污染的差序分布,广大的农村则日益成为城市的污染储备地。所有这些不利因素的叠加和强化,推进了农村环境问题的马太效应,从而进一步型塑了农村社区的飞地地位,使得人们不断逃离这个曾今的生命家园。
(二)、现行环保政策的错位设计,缺乏针对性。随着农村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人们环境意识的不断提升,农村环境问题的整治日益提升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此,政府有关部门不断强化了监控、规制的力度和水平。从社会政策、政府公共物品投入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并往往以某某工程的形式组织实施和推进,在现实中对于减缓农村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的趋势的确发挥了不可否认的成绩,但所有这些并没用抓住问题的关键,而显得由于形式,缺乏针对性。首先,我国现行的很多环境法律法规未将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破坏纳入立法调整的范围,现行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基本是建立在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上的,对农村污染及其特点重视不够,对农村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的具体困难考虑不够,导致现行环境法规在农村地区缺乏实施的根基,从而降低了政策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其次,环境立法缺乏对污染转移的控制和城乡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从而难以调整环境问题的空间转移。
固然,政府在农村环境保护问题上应当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自上而下的监管有时的确能发挥意想不到的功效,但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与人的行为问题,相关政策的制定必须以提升农民、企业、社区组织自身的优势为出发点。不断加大对农民的环境知识和生产技能培训;通过经济、财政等手段引导企业行为,要综合运用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投融资体系、实施有效的奖惩制度、制定完善的补贴税费等环境经济政策规范企业行为。积极探索通过市场的行为推进农村环境保护产业的有序发展,提升企业环境保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力推进农村环保回收企业发展、积极开发推广有机环保替代产品;通过产权明晰并结合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时机合理布局农村产业分布。
(三)、城乡环境保护存在二元体制、缺乏公平性。公平是现代社会的价值追求。具体体现为形式公平和实质公平两个方面,并需要通过系列政策配套来实现。基于现实环境问题在城乡之间的二元分割,我们应当积极推行倾斜性的保护政策,以弥补几十年来的环保歧视和错位。倾斜性的保护政策并不损害实质公平,它以最小最大原则修正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实体不公平,从而维护了终极意义的公民平等。最小最大原则是罗尔斯在《正义论》中首次提出的现代社会政策制定必须遵循的基本价值及一项政策是否合适当以该项政策是否能够给这个社会中的不利阶层带来最大利益为限。长期以来政府在农村环保问题上的不作为极大地损害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并最终危害到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在此背景下,加大农村环保工作力度,将其作为环保问题工作的中心,不仅是弥补历史的欠账,也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体系的正常运行,控制社会风险的弥散性和不确定性。构建城乡之间的良性关系和互动,共同维护和建设美好家园。
三、农村环境保护的路径与机制分析
1、政府角色定位的重新设计,发挥有形之手的监控和治理功能。加强政策的转型设计,使其切合风险时代的特点、提高政策的公平性和覆盖性,从而提升政策执行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改善农村执法环境;转变政府观念,完善环境参与制度,加强农民参与和农民监督;加强环境法制宣传,提高农民的环境法律意识。
积极推进公共物品投入力度,弥补历史欠账。考虑到农村面源污染的现实特点,以及乡村治污面临的公益经费短缺、治污收费承受能力低、居民文明素质不高等难题按照城市污染的处理办法配置人员和结构,的确有些脱离现实。但在一些建制镇、小城镇合理布局设立垃圾处理中心,由财政统一供养专门人员则比较现实;而在农村社区由农民利用闲散时间承担并有地方财政给予一定的补偿则更具适合性。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制化建设。没有形成一套适合农村特点的环境保护执法体制,执法主体、程序和责任的缺位必然导致执法不力,这是农村环境污染的隐形根源。农村环境保护无法可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客观存在。法律执行由于农村面源污染的特点和社会形态的现实必将造成成本巨大,单纯依靠政府不仅不现实也不可行,应制定一部专门的农村环境保护法,转变理念,强调对农村整体环境的保护;建立长效机制,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监管体系;调整评价机制、强化执法主体责任;多渠道确保农民对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救济权。
积极推广环保新技术、加强农业生产的技术指导,推动农民生活习惯的现代转型。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重组农村社区的功能区分。推进农村居民的集中化、社区化管理,适度降低分散化过大所造的成本增加和管理难度。
发挥政府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主导作用。明确地方政府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责任 ,细化地方政府考核体系中的农村环保指标,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并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在农村大力推行引导性环境政策,并加大引导性政策的激励、补偿力度。对乡镇企业的设立要进行环境评估,实行环评不达标一票否决制,严控进入门槛。
2、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发挥市场的功能。要制定和实施强化乡镇企业节能减排的激励政策。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投融资体系。运用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建立环境资源使用权的让渡受益机制。推进农村环保企业的产业化,即把环境保护作为一个产业来经营;用现代企业制度来建立从事环境保护的企业;用现代资本市场来为环境保护提供支持;政府通过提供如综合利用产品的减免税、增加产品利润提留、技术改造项目所需的进口设备减免税、财政补贴、加速设备折旧、对环境保护优先贷款、建立环保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建立环保产业专项贷款等。开征环境税;制定和实施鼓励环境保护多元化投资的政策。通过明细产权制度、提升农民环保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明确环境追责任究制,以产权形式将谁污染谁治理改为谁拥有谁承担与谁污染谁治理的有机整合。
巢湖市槐林镇某养鸡场,存栏总数2万只,早期因为粪便随处堆放,造成下游生活用水污染,居民意见巨大。后期,该镇苗木公司主动联系,收买粪便加工处理变为有机肥料和渔类饲料出售,实现了环境和效益的双赢。对于这样的企业,政府就应当给予财政奖励。本案例可以作为利用市场机制处理环境问题的成功范例。
3、深入发掘社区文化资源,提升农村社区集体意识和归属感。社区建设关键在于社区集体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集体活动、环境评比型塑社会风气。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有机结合,通过政府和民间组织的积极引导,树立以爱护环境为荣的评价和考评体系。推动美好乡村指标体系的建设,通过体制化的定期评比、考核加以引导。充分发挥社区原有的风俗、集体记忆、神话传说等优势资源实现社区自我管理和监控。社区概念是由社会学家滕尼斯首先提出并得到途尔干、齐美尔等人的不断诠释而成为社会学的核心概念,主要被用来概括传统社会基于同质性而形成的系统整合。社区环境下的每个个体都分有集体的神秘性和归属感,具有着强烈的社区归属感。滕尼斯等人在工业化、现代化不断冲击传统社区归属、固着性的背景下,给予社区一种独特的理想化迷恋。期望在现代社会中保留传统社区的这种集体意识,积极发挥其有机整合、体系规范的功能,这些可以直接用于指导新农村的社区建设,消解流动性对传统社区集体意识和归属感的冲击。
4、推进农村环境保护社会工作介入机制的引介和实践、提升农村居民自主参与、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社会工作是一门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用科学的方法助人的服务活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政策是它基本的工作范式。秉承专业精神,通过各种途径去挖掘农民自身潜力,链接相关资源,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体地位是其基本的价值追求。从实务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居民并不是不关心农村问题,只不过是由于话语权、社会参与的缺失使其失去了基本的行动能力。通过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可以有效提升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社会工作者可以将政府制定的环境政策、措施向村民解读阐释、可以帮助农民制定社区规划,发挥地方性知识的优势,改变农村环保认知偏差和图式曲解。可以整合各种社会优势资源关注农村环境问题,提供技术指导、说明和培训,形塑他们自身的行为习惯并提升他们的自律能力。可以依托自身专业特性,收集信息数据构建政府居民互动的平台和中介。
总之、乡村美好环境的维护需要政府、社会、个人等各种社会主体的共同参与,是一项系统宏大的社会事业,它的实现和维护不仅直接关系农村居民的生命安全,同时也直接关系社会其他群体的切身利益。美好乡村的宏伟画卷必须你我共同行动,才能成就,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参考文献:
[1] 董小林,王 静等.农村环境保护的 “四位一体”管理模式[J]四川环境,2012(03)
[2] 董小林.当代中国环境社会学建构 [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322-323
[3] 马绍峰,宋德新.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9(17):126—128
[4]卢现祥.论我国环境保护市场化中的产权问题[J]中州学刊,2002(1):l3—16
[5]边孟丽.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成因及防治的法律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5):l65—167
[6]童绍玉.浅析现代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3,(3)
[7]章也微.从农村垃圾 问题谈政府在农村基本公共事务中的职责[J]农村经济,2004,(3)
[8]王妙华,王丽萍.浅谈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O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