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以安徽省滁州市秦栏镇为例
摘 要:本文结合滁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了秦栏镇统筹城乡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与不足,明确了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并对秦栏镇如何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秦栏镇 新型城镇化建设 思考与建议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on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Taking the Qinlan Town of Chuzhou in the Anhui Province as a case.
Zhang jia zhi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Chuzhou University Anhui Chuzhou 23900)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Chuzhou, gave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development of Qinlan Town, Clearly pointed out the focus and difficulty of its work in the future, as to how to implement the goal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of Qinlan Town, the author put forward his own thinking and recommendations.
Keywords: Qinlan Town ; new urbanization;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近年来,安徽省上下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城镇化建设进程,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城镇化质量不断提高,具有安徽特色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面对“十二五”发展新的形势和要求,如何走出一条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并充分发挥其自身对扩大内需、推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战略作用,对推进产业转型、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战略作用,对加快农业产业现代化、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战略作用,为打造“三个强省”(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建设美好安徽提供强大支撑,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深入探索的问题。
科学发展的实践已经表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引导农村富余劳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逐步消除城乡差别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安徽省天长市秦栏镇党委政府积极通过产业引导,依靠民间资本滚动发展,走出了一条以个私经济带动工业化发展,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建设,以城镇化推动富裕化的发展之路,值得我们学习与探讨、总结和借鉴。
一、秦栏镇基本概况
滁州市秦栏镇位于安徽省最东部的天长市,地处苏皖两省、三市(扬州、天长、高邮)、八乡(镇)交界处,为边界重镇,东邻扬州,南接南京。全镇总面积108平方公里,建成区7.6平方公里,辖9个村、4个社区,常住人口40468人,人口密度389人/平方公里,城镇非农业人口8668人,农业人口31800人,占总人口的78%。
秦栏镇是工业强镇,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大力发展私营经济,加快实施“民营化、工业化、城镇化”战略,积极推进“工业向园区集聚,人口向城镇集聚,住宅向小区集聚,土地向大户集聚”,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11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11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08亿元,财政收入1.3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003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00元,直接出口创汇1亿美元。农业灌溉及村民生活用电能保证正常供应;家家通电话,村村有医疗室,户户通公路;现有中学3所,中心小学3所,村小学7所,中心卫生院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以及标准化村卫生室13个。
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秦栏镇目前是全国重点镇、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安徽省新农村建设示范乡镇、安徽省科技创新示范乡镇、安徽省首批文明小城镇、安徽省农民小康住宅示范村、安徽省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示范区电子工业园是安徽省人民政府“861”行动计划项目实施单位和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是省发改委确定的以秦栏为核心区的安徽省光伏产业基地。秦栏镇同时也是安徽省和滁州市十强乡镇、天长私营经济示范区。2001年7月镇党委被中组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光荣称号,2004年被省委、省政府列为全省重点宣传单位;被省主要媒体誉为安徽的“温州模式”、“安徽省发展私营经济第一镇”;2004年中共天长市委专门发文,号召全市学习“秦栏精神”;2005至2007年先后被省委、滁州市委组织部评为“五个好乡镇党委”称号;2007年被评为滁州市“十大特色名片”之一。
目前,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具体表现在:
一是企业民营化。截止2011年底,全镇拥有个体私营企业2029家,不到8户就有一个小老板,从业人员3.4万人,从事电子等产业的规模企业180多家,其中产值超500万元以上的180家,超1000万元的53家,超亿元的13家,拥有10家省级集团企业。全镇有3家企业进入全省私企百强企业,3家企业进入全省私企出口创汇50强。农民人均收入的80%以上来自个私企业打工收入。安徽省农业银行从2001年起连续向秦栏民营企业公开授信,总额在10亿元以上。
二是产业集群化。秦栏的工业主要有电子、光伏、光电、汽车和摩托车零配件为主导的四大特色主导产业,但以电子产业发展的规模大、水平高,其产值、税收、从业人数都占到全镇工业的85%以上。目前,全镇高压包、遥控器组装企业共有400家,但配套企业就达800多家,使秦栏形成一个大工厂,街道就是流水线,你的车间就是我的仓库,我的仓库就是你的车间,相互配套,相互协作,降低了成本,增强了竞争力。正因为如此,省信息产业厅把秦栏的电子产业集群列为全省四大电子产业集群之一。
三是经济外向化。全镇有60%以上的规模企业从事对外出口生产经营业务,年出口供货值达13.1亿元。目前,秦栏有187家企业从事出口生产经营业务,其中45家企业获得了进出口自营权,出口产品涉及到5大类7000多个品种,出口市场涉及美国、日本、欧盟、中东、印度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几年全镇外贸出口增长率每年都在50%以上,2007年直接出口创汇突破1亿美元,成为安徽省首家以乡镇为区域出口突破1亿美元的乡镇,已连续8年出口创汇名列全省乡镇第一。其中,电子产品占全部出口额的84%,被省商务厅授予安徽省电子产品出口创汇基地。电子产业驰名海内外,秦栏谚云:“高压包包揽天下,遥控器遥控东西”,秦栏的遥控器,国内外市场三分天下有其一,高压包三分天下有其二。
四是农村城镇化。1999年秦栏镇被安徽省科技厅授予“安徽省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2004年6月,秦栏镇被安徽省建设厅授予全省首家“农民小康住宅示范村”。秦栏镇围绕推进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这两条主线,不断加快小城镇建设。2001年建设的示范区A区,面积500亩,安置私营企业34家,投入基础设施配套资金1000多万元,2003年又规划建设了示范区B区,现开发7.8平方公里,入园企业已达182家,132家企业建成投产,累计投入资金已超过20亿元。在建设示范区A区工业园的同时,规划建设了长虹和贾圩两个住宅小区,安置农村居民300多户。2004年在镇规划区内开工建设面积0.8平方公里,可安置3000户的省级农民小康住宅示范村。目前已完成示范村内3万平方米道路以及电力、供排水、路灯、通讯、绿化等配套工程建设,目前已有1200户农民申请入村,已建成700多户,商户4万平方米,累计投入资金达6000多万元。工业园区和住宅园区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到2005年底,小城镇总建成区面积7.6平方公里,吸纳本镇劳动力65%以上,小城镇的企业聚集率达80%,人口聚集率达50%以上。
五是农民富裕化。在秦栏民间,近年来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有关秦栏人富裕程度的顺口溜,“一百万不算富,二百万刚起步,五百万才凑乎,上千万还有很多户”,这一顺口溜形象地概括出积聚在秦栏民间的巨大财富,据统计,到2010年底,全镇资产在500万以上的老板有300多户,其中资产突破1000万元的100多户,秦栏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突破1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接近2万元,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56门,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86部,镇区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每一个到过秦栏的人都感叹这里“人人成老板,户户无闲人,天天能见钱”,城乡一片繁荣。[1]
三、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秦栏在既无明显的区位优势,又无资源,既没有大的产业带动,又没有国家政策性投资的情况下,发展成为电子名镇,形成“秦栏现象”的因素很多,从产业的选择上讲,较早地进入电子产业,并迅速形成产业集群,使得秦栏工业经济优势凸现;从发展战略的选择上讲,坚持产业兴镇、富民强镇,工业化与城镇化兼顾,使得秦栏按照产城一体、城乡统筹的格局发展;从增长方式的选择上讲,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增长,使得秦栏的增长方式具有生命力等等,但最为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善于抢抓机遇和勇于机制的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秦栏镇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与发达省份,特别是与毗邻的苏浙地区相比,仍显得发展速度不快、后劲不足,在扩大农村消费、吸纳农民就业、积聚农村产业、支撑县域经济、辐射带动周边农业农村发展等方面的功能有待进一步强化: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秦栏的经济总量、城镇化率有待进一步提升,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比例不协调;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农民的纯收入相对较低;城镇化过程中相关政策的综合配套滞后,部分甚至存在利益冲突;作为“中国孝子之乡”的秦栏,文化、旅游、教育培训等第三产业的急待有效开发。
当前,民营企业在市场环境和内部经营发生不小变化的情况下,也面临着隐存的风险与现实的挑战:从外部环境看,首先是秦栏的产品结构亟待调整,特别是高压包因技术进步而面临退市的风险;其次是国际金融危机对民营经济的冲击还没有彻底消除,影响还在扩散;再者是银根紧缩的金融环境造成企业融资艰难;还有电力等生产要素以及税收等政策环境的趋紧等都使民营企业面临较为严峻的考验。从企业内部经营来看,首先是比较明晰单一的产权关系,缺乏混合型经济体制的集优能量;其次是企业管理的科学化组织程度不高,绝大部分企业还停留在家族式管理的层面;再者是高端人才紧缺,引进、消化、吸收、创新能力不强也使民营企业面临可持续发展的危机。[2]
四、未来的思考与建议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过程。我们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地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互动发展,坚持以产业兴城镇,以城镇促产业,实现产业集聚区与城镇布局相融合、人口板块与经济板块相协调,促进“经济强省”建设。同时,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着力消化户籍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破解城镇化的体制障碍。具体到秦栏镇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我们可以做到:
1.继续优化发展环境,强力推进招商引资。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突破条条框框的束缚,打破行政区划的界线,充分发挥秦栏镇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发展分工,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辐射,围绕支柱产业抓招商,围绕产业链抓招商,把秦栏建成泛长三角地区的“科技试验田”、“成果转化地”和“延伸服务网”;要把大企业、大项目招商作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积极争取跨国公司和国内外大企业集团来这里投资;要以“大滁城”建设为契机,进行组团式招商,集群式开发,把工业发展、城市建设、园区经济、商贸物流等紧密结合起来,统筹招商,打组合拳,立足现有产业优势,坚持一、二、三产业并举,全方位吸引外来投资。[3]
2.强化园区载体建设,发展壮大特色产业集群。要不断创新园区建设思路,突破土地、资金等瓶颈制约,扩大园区规模,完善园区功能,强化园区管理,提升园区的聚集力和承载力。要根据“大滁城”建设的发展规划,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全力打造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并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积极组织协作和产业调整,依托周边工业园区,明确自身功能定位,重点加快发展电子、光伏等若干特色产业集群;密切配合滁州市11个工业园区和35个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力争把园区建设成为既有自身产业优势又与其具有相互关联的载体;积极促进产业集群企业延伸产业链,发挥本地企业产业配套的地缘优势,推动龙头企业与小企业的连接;按照“支柱产业-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规模和技术优势,培育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加快产业集群主体区块建设,增强产业聚集的规模,使其成为集群研发、创新、信息、物流等中心,提高区域产业的综合竞争优势。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电子产业的属性决定了企业必须始终关注科技进步,重视科技应用,不断推进产业升级、产品换代。必须进一步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增加技术开发经费投入,支持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强技术创新,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占领产业的高端位置;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实现由“跟进模仿”向“研发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转变;落实各项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重点支持重大战略产品及带动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培育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力争在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和光伏产业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加快传统产业高新化,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注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引进和培养一大批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突出抓好职业教育和培训,培育一大批技能型劳动者,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4.拓宽融资渠道,增强产业发展后劲。设立市、县两级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招商引资、园区建设、企业发展、技术创新等,扶持产业发展。要多渠道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充分发挥国有商业银行主渠道作用,加强与银行的联系沟通,经常性的召开银企座谈会,建立起政、银、企良性互动平台,促进银行资金与行业、项目的有效对接;加强与其他各驻滁金融机构的沟通联系,争取他们的资金支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整合担保资源,多方筹集资金,组建市级担保公司,发挥好担保的“杠杆”橇动作用;积极引进和鼓励股份制银行或城市商业银行在滁设立分支机构,改变目前金融机构单一、机制不活的现状。鼓励支持企业上市、发行企业债券大力吸引外资或民间资本,多渠道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促进产业又好又快发展。[4]
5.提升城市承载力,向绿色“中心镇”迈进。目前秦栏镇在经济实力、建成面积、人口规模上,初步具备了建设小城市的基础与条件,关键要在提高建设管理水平、增强城市功能上下功夫。要以完善镇域发展规划为龙头,高起点做好中心镇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专项规划,优化城镇建设、产业聚集、农田保护、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全面提升规划建设品位和水准;要以增强集聚辐射功能为核心,把中心镇建设与推进农村住房集中改造结合起来,构筑中心镇发展框架,提升中心镇承载能力,加快促进基础设施与城市对接、与周边乡镇互联共享,着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网络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中心镇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联接节点作用;要以加快产业升级为重点,充分依托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推进“工业进园区、住宅进社区、商贸进市场、农业进基地”,积极培育自身特色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进一步做大做强块状经济,扶持发展商贸物流业,形成与新型小城市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要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借助“扩权强镇”的改革试点春风,努力在先行先试中出新招、出经验、出水平,为全市乃至全省新型城镇化以及中心镇建设提供示范和借鉴。[5]
参考文献:
[1]安徽个私经济第一镇:天长市秦栏镇[EB/OL].(2007-3-16)[2013-5-28]. http://www.qinlan.gov.cn/Ecms_Html/Ch1a/200703160731617545169208596.html.
[2]张家智、叶高:城乡公共服务和和管理一体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以滁州市为例[J].沈阳建筑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04):434-437.
[3]安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路径[EB/OL].(2012-3-14)[2013-5-28]. http://ah.anhuinews.com/system/2012/03/14/004833181.shtml.
[4]李广波:加快城镇化建设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J].学习月刊,2011,(04):50-51.
[5]王林容、薛国凯: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小城镇发展探索[J].现代城市研究,2011,(07):88-93.
*张家智(1968-) 男 安徽金寨人 法学博士 滁州学院思政部副教授 研究方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