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社会学会成功举办中国社会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分论坛
中国社会学2016年学术年会在甘肃兰州举行,这次年会的主题是“新发展理念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延续以往的专题,安徽省社会学会于2016年7月17日下午在兰州大学举办“新发展理念下的中国农村研究”分论坛,这是该会在中国社会学年会上连续举办的第11个分论坛。会议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中国社会学会秘书长谢寿光教授做报告,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社会学会名誉会长黄家海,安徽省社会学会名誉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开玉,会长蔡宪,副会长雷光鹏、范和生、方青,秘书长方金友及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大学、南京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广东行政学院、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财经大学等全国多所大学代表近40人参加了分论坛。
本次论坛旨在深化研究新发展理念下的中国农村建设,从社会学的视角展现研究中国农村社会问题和社会建设的新成果和新动向,以中国农村社会为背景在探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提出新要求和新路径,深刻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向新态势,进一步推进新发展理念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国农村建设方面的融合和创新。
本次分论坛共收到全国各地学者论文共六十多篇,主题集中,内容广泛。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是首位,创新表现在对政府、市场和社会的承担中。本次分论坛重点讨论了社会结构对转型和深化改革的作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成为本次论坛的主要内容之一。研讨会首先集中对中国中等收入者群体进行了研讨。本论坛汇集的主要文章包括黄家海研究员的《怎样理解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方金友研究员的《当代农村社区社会结构的实证研究——基于安徽省凤台县钱庙社区的调查》、社科文献出版社皮书研究院执行院长吴丹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优化社会结构》、社科文献出版社丁阿丽助理研究员的《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及划分标准探析》和南京大学在读研究生陈丽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发育要素研究》等。在发言中,学者们回顾了安徽社会学界对中等收入者的群体研究的进程,安徽省社科院承担并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的第一个项目“扩大中国中等收入者比重研究”,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了王开玉研究员主编的我国第一本研究著作《中国中等收入者研究》,在安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本次论坛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的基础上,还对这个话题进行全面深入的研讨。
论文还包括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研究与村落乡村文化研究、新型城镇化与流动群体研究、农村的脱贫攻坚建设与农业现代化研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研究、乡村社会治理与农村基层组织发展研究等6个专题。
安徽省社会学会会长蔡宪在研讨会的主题致辞中谈到,本次论坛旨在展示现阶段全国社会学领域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对中国农村社会问题研究和探索的新成果,总结交流中国农村社会问题研究的新经验,寻求推动中国农村社会建设创新发展的新路径。论坛发言分为上、下两个半场进行,会议共有17位专家学者发言,上、下半场分别由安徽省社会学会会长蔡宪、秘书长方金友主持,安徽大学范和生教授、安徽师范大学方青教授分别作了精彩的学术点评。
中国社会学会秘书长、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做了学术讲演。他首先肯定了近年来安徽省社会学会连续举办了11场论坛,并且沿着中国农村、农业、农民的研究方向,专业性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全国独树一帜,曾获得学会论坛组织奖,他希望安徽省社会学会在乡村转型中、在中国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不仅作为一个研究者,而且作为一个记录者和一个观察者、参与者,理论的建构者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在专题“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研究与村落乡土文化研究”中,有代表认为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城乡环境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是城乡一体化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将农村环境治理置于城乡一体化框架下加以分析,探索城乡环境治理结构的“内卷化”陷阱,探究农村环境治理结构变迁,构建城乡生态共同体,摆脱以权力为导向的城乡分隔式生态治理体制,加强农村环境治理的制度建设,保障城乡居民享有平等的环境权益,推动农村环境治理的主体平等与城乡协同。有代表从乡土文化与农民闲暇的关系入手,探讨了乡土文化影响下的农民闲暇活动,分析了乡土文化变迁导致的农民闲暇生活方式变迁,最后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村闲暇文化的重构提出了应对策略,以期能为农民闲暇生活进步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分析与决策参考。
在专题“新型城镇化研究与流动群体研究”中,有代表就父母是否外出打工、同辈群体效应两个关键变量进行分析,试图解释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学习成绩差异的缘由,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于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是有消极影响。有代表以“镜中我”理论为视角,以量性调查和质性分析相结合的实证方式对流动儿童自我概念形成中的美术治疗介入过程及效果进行研究,认为应针对流动儿童不同维度的自我概念及不同支持体系的缺失,实施不同主题的美术治疗活动。
在专题“农村的脱贫攻坚建设与农业现代化研究”中,有代表认为从区域性贫困为出发点,以如何反贫困为落脚点,在如何精准扶贫上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政策建议,在依靠政府力量也需要社会力量的理解和介入。有代表发现当前江西省农村农民在创业过程中存在土地经营权流转不顺畅、创业资金缺乏、创业人才缺乏、创业技术服务不足、创业风险突出、农村创业宣传不足以及农业创业政策实用性差等具体问题,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和支持。有代表分析了市场化进程中创业者从业经历(农村经历)、教育背景对创业企业涉入现代农业产业领域的影响及作用,认为积极鼓励支持具有高学历水平的企业家进入现代农业领域创业是未来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关注的问题。
在专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中,有代表认为基于组织一体化视角,结合各地实践案例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进行类型化分析,应当结合农村产业融合的纵向一体化模式和横向一体化模式因地制宜地促进农村产业融合的高效发展。有代表对不同的农户在不同的土地流转方式下生计策略进行比较,发现村庄中农户的社会分化,使得不同的农户占有的资源不同,进而影响着农户生计策略的选择。小规模的土地流转下和大规模流转下,不同活动会影响到农户的主要生计策略。
在专题“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研究”中,有代表认为以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为数据资料发现,老年人收入贫困的发生率较高,贫困人口规模巨大,中国老年人贫困发生率呈现“三高三低”的结构特点,独居老年人和农村空巢老年人更是收入贫困的高发群体,需在政策上给予重点扶持并综合治理。有代表以中年人为切入点,以理性选择理论为参照,在发现中年人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选择意愿的基础上,认为未来养老方向呈现出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精神赡养的多方联动、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重视等四大发展趋势。有代表通过个案探究家庭纠纷是否加速了养老观念的变化,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对农村老人的生存养老和精神养老是否造成影响从而引发赡养纠纷以及与社会转型互相型构的差序格局是否可以对其影响等问题并作出解释。
在专题“乡村社会治理与农村基层组织发展研究”中,有代表认为从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视角分析了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现状,探讨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存在的问题、可持续供给的阻力,并就农村改革新时期如何更好地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有代表认为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的同时解构传统农村场域,需要依靠新精英农户重构塑造一个多元主体以及资源流动为主导的场域格局。有代表从微观层面入手,通过分析旅游景区的开发对景区周边村落居民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来探讨乡村居民和政府在乡村旅游建设中各自的行动逻辑以及两种行动逻辑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社会涵义。
由安徽省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开玉研究员做了论坛小结。他讲到,本次论坛不仅汇集了安徽省内高素质的社会学研究精英,参加者还有北京、上海、南京、广东、江西、湖北、四川等大学、社科院、党校系统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们。本次论坛研究的内容包括解决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机制问题和体制问题以及从农村问题中研究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路径等。本次论坛中很多作者也都是经历者、观察者,这些反映出了社会学者的承担精神。
安徽省社会学会秘书处 陈丽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