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风骨吟诵徽皖良知,一生坚守奖掖后辈成长
——追忆王开玉老师
南京大学 陈丽雯
“丽雯,国庆的时候方便的话回来看看,找照片和材料就靠你了。”
“丽雯,过几天我准备去把脖子上的肿瘤给切掉。不要紧的。”
“丽雯,你不能忘了我们哎,在南京那边也要好好照顾自己,你肯定行的。”
……
农历八月十四那天,因担心王老师脖子上的良性肿瘤,我便给王老师打了电话。王老师在电话里面的悉心叮嘱和爽朗笑声仍旧回荡在我的耳边,老师的关心也让在电话这头的我暗暗决定,国庆假期早点回合肥。
可生活有时并不随人愿。农历八月十七,我便赶着最早的车去往医院。因前一日下午接到老师女儿的电话,我听到了王老师生病的消息。那日晚上只能靠着断断续续的网络收到老师的最新消息,到现在还记得自己当时的手足无措和难以入眠。当我第二天赶到医院,隔着ICU室那扇厚厚的门,老师的家人告诉我“王老师就在里面,还有呼吸”,我就在想王老师可能只是暂时睡着了吧,老师身体这么好呢。我和几位学姐们在ICU室外面待了一下午,虽然没能看到王老师,但能在外面陪着王老师就已经是我们莫大的幸运了。
后来,那天傍晚五点,我赶回南京了。六点半时,刚乘坐地铁到学校的我接到消息,老师已经去世了。憋着眼泪的我匆匆忙忙出了地铁站,给赶到医院的李丽打电话。亲耳听到王老师去世的消息,整个人带着悲伤、震惊和身在南京的懊悔趴在地铁站门口的横栏上痛哭。车如流水,灯似流火,来往如常,但电话这边和那边,却涕不成声。
2016年9月17日下午六时,我最敬爱的王开玉老师因突发疾病离开了我们,享年75岁。
一、“要有从乡土中国到城镇化中国的社会学承担”
从1993年王开玉老师任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退休后先后担任安徽省社会学学会副会长、名誉会长,安徽省市场经济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务,王老师一直致力于对中国乡土社会的原貌剖析,力图实现善行天下的学术理想和人生大爱。
2000年初,陆学艺老师主持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国家重大课题”从省会城市——安徽合肥开始,王开玉老师是作为“当代安徽合肥社会阶层结构研究课题组”的组长,带领现已成为安徽社会学界的中坚力量的老师和学生们,不畏质疑和批评仍然做出两千份问卷、四百多份访谈。王老师当时所承担的压力和面对的质疑是我们学生难以想象的,但他表现出的强大的理论自信和直面应对挑战的勇气让王老师和团队完成了中国第一次最大规模的社会结构阶层的调查。记得王老师说那段时间,陆老师每天晚上给自己打电话,担心自己承担不了,但王老师经常以苏桦书记的一句话和我们说,“条件好的时候我们就多做一点,条件不好的时候我们就少做一点,没有条件就等待条件”。最后,通过调查最终形成了《合肥市:一个中部省会城市的社会阶层结构研究》一文,文章收录在陆学艺先生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一书中,同时出版了专著《中国中部省会城市社会结构变迁——合肥市社会阶层分析》。王开玉老师一直惦记着那段时光,也一直感谢在那段时光中帮助着和支持着他的各位领导,有时任安徽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长骆惠宁、合肥市委书记马元飞、安徽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汪石满等等。王开玉老师曾经让我们将“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国家重大课题”所设计的问卷找出来。王老师带着手套轻轻掸走十六年积压在问卷上的灰尘,一边翻阅着,一边透着厚厚的镜片和我们说,“这是中国最早的社会结构阶层的问卷,可能现在也就只有我们这里有了,这些问卷太过于珍贵,等我们都找出来了把它们捐给大学吧”。一瞬间,我感觉到,作为一名社会学的学生,自己能够翻阅这些差不多和我一个年纪的并且影响着中国社会学本土化进程的原始问卷是神圣的,是我的莫大荣幸。“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王老师对巍巍高山的“学术本土化的经典理论”存着虔诚和怀念,将乡土社会的社会学承担完全浸透在对我们学生的教导中。
2003年,王开玉老师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的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研究,这是社科基金立项的第一个关于中国中等收入者研究的课题。在项目成果基础上出版了由王开玉老师主编的我国第一本研究中等收入者的专著——《中国中等收入者研究》,并于2004年召开了全国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学术研讨会,这也是我国第一次以中等收入者为题的专题研讨会。王老师有两大基本的观点:一是中等收入者是中产阶层的初级形态;二是农民工成为农村中等收入者的主体。王开玉老师作为研究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前辈,在十多年的新闻报道中王老师屡屡为中国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奔走呼告,为他们更高质量的市民化作出社会学的观察和评论。很幸运的是自己的本科毕业论文受到王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在论文的写作中,王老师多次从研究的角度与我交谈他对安徽省农民工的研究,例如提高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关键在于农民工对自身身份与职业的认同、农民工对城市在情感上融入以及城市居民心态的开放,而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以通过改革农村社会管理体制逐步让农民工先成为城市居民,再成为城市市民。今年7月,王开玉老师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心怀社会的学术坚守为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研究献力。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要扩大中国中等收入者群体的背景下,安徽省社会学学会在所承担的2016年中国社会学年会“新发展理念下的中国农村研究”分论坛中,专门设置出“扩大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研究论坛”,探讨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发育和发展。
王开玉老师也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百村经济社会调查”安徽项目组的协调人,先后出版了《大别山口的美丽家园》《魅力盐铺》《发现钱庙》三本著作。《大别山口的美丽家园》讲述了革命老区在现代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如何迈进的,《魅力盐铺》描述了现代新农村与城乡一体化的同步发展的新型图景,《发现钱庙》展现出中国农村税费改革与乡村工业化的协调之路。事实上,“中国百村经济社会调查”中最早的安徽项目是2001年立项的合肥老洪村课题。后因合肥市区规划,整个老洪村改建成为政务区,居民均已搬迁,房屋也都基本拆除。在2009年休宁会议时,王开玉老师当时还请教了陆学艺老师和谢寿光社长,老洪村项目是否继续,当时在谈论中就提出了将老洪村做成合肥市农民变市民的典型村落,名为《消失的村庄》。王老师也一直在挂念这件事,为此今年5月14日王老师带着我参加“陆学艺先生逝世三周年纪念会”时还准备了一些材料。回来后,王老师通过多种渠道联系了很多人,也找到了原来老洪村的干事,也了解到老洪村的原书记的现状。了解到现状后虽不如人愿,老洪村项目也愈发困难了,但王老师仍旧想试试看。王老师笑着和我们说,“谢社长年会时说还差他一本书就是这本《消失的村庄》,当然这也是为陆老师做一些事情,当时的项目是陆老师签的字呢”。安徽村落能够从地方走向全国,依靠的就是王开玉老师带领着老师们、同学们一步一个脚印从地方中走出来的,依靠的就是王开玉老师和支持王老师的各位领导对村落文化、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精准把握,依靠的就是王开玉老师对安徽村落的坚定承担。
王开玉老师在研究中一直坚持筑路式研究,以止于至善的情怀和坚守为流动人群的权益保障奔走呼告。在流动人群的研究中,从关于农民工研究,到关于农民工的一代二代划分,再到农民工的子女——“空巢儿童”(后又称留守儿童),接着关于农民工婚姻的研究,一系列的研究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流动群体的生存现状。安徽是对农民工和留守儿童问题关注最早的省份之一,这都离不开王开玉老师对流动人群的关注,王开玉老师认为“城市化不仅指农村人口从形式上转化为城市人口,更深刻的内涵是指生存条件、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的城市化。城市需要从心态上接纳农民工”。2016年6月,王开玉老师再版了《不一样的童年——中国农民工子女调查报告》,这是国内第一本从社会学视角对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生活用白描的手法进行的实证调查报告,从2007年到2016年这十年间,王开玉老师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和呼吁也处于渐进深入的过程——从政府职责的承担到社会责任的支持,再到学校的责任,最终落实到家庭责任的重心。很荣幸,我全程参与了再版《不一样的童年》一书,王开玉老师对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生活状况的关心超乎我的想象,王老师作为老一辈社会学家那种对大千世界公平追求的初心和对弱势群体增权的方法智慧让我们学生望其项背而不及。《不一样的童年》封面上的照片都是王开玉老师在十几年前为了追寻留守儿童生活的世界真实记录下来的,王开玉老师经常和我说,“那些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缺少的其实不是金钱,缺少的是父母对他们的关怀”。王开玉老师这一辈的社会学家为能够提高弱势群体话语权而奋斗,而感动,王开玉老师是在用生命做大学问,做新学问。
从乡土中国到新型城镇化的中国背景,王开玉老师一直在国家的学术舞台上展现出徽皖社会学界的学术自信,也一直不断追寻通向更好世界的康庄大道,更是孜孜不倦的承担着社会公众赋予王老师的大师责任。王老师和我说过,一位新闻界的朋友称王老师为“社会的良知”,能够感受到王老师很喜欢这个称谓,也许,这就是王老师作为社会学界的大师,为安徽社会建设和发展献出的学术真诚和学问虔诚。如今,徽皖大地上少了一位伟大的真正吟诵社会良知的大师。
二、用安徽身份书写中国蓝皮书的星光大道
王开玉老师是中国蓝皮书安徽项目的协调人,从2006年到2016年期间出版了中国省会经济圈蓝皮书、安徽蓝皮书、安徽社会建设蓝皮书、安徽经济蓝皮书四个品牌十多本著作,目前,安徽蓝皮书系列在全国范围内已先后获得了六项奖,其中《中国省会经济圈蓝皮书——泛长三角背景下的省会经济圈》获第二届“优秀皮书奖·提名奖”,总报告《泛长三角背景下的省会经济圈发展路径研究》获皮书年会一等奖,《安徽蓝皮书:安徽社会发展报告(2014)》获优秀论文三等奖,《安徽蓝皮书:安徽社会发展报告(2015)》获得优秀论文二等奖。《安徽经济蓝皮书——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报告(2014)》获总报告三等奖。《安徽蓝皮书:安徽社会发展报告(2017)》被授权使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出版项目”标识。
中国蓝皮书安徽项目的起步是王开玉老师凭着执着的学术信仰和独到的学术眼光力图为安徽社会学界打造出国家性的品牌。2006年,省委领导要求研究合肥经济圈,正巧谢寿光社长来皖讲学,王开玉老师立即写出报告,谢社长很是支持,做出近百字的批示。可以说,一个报告和一个批示给与了安徽蓝皮书的生命。
安徽蓝皮书作为即时性、创新性、实效性的智库成果,为安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决策的执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中国省会经济圈蓝皮书》系列中的每本书都召开了影响极大的发布会,新华社向全球直播,国外《经济学人》杂志也对书中的观点做了报道。巢湖也就是在这个时期顺利完成区划变革,纳入合肥,使得省会合肥真正成为一个滨湖大城市。王开玉老师在系统剖析合肥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来经济发展的“合肥速度”、社会建设发展的“合肥力度”、安徽双创中的“合肥高度”,成为合肥纳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后的流行词。王开玉老师以敏锐的观察力为安徽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贡献出优秀的决策智慧,“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套安徽蓝皮书也成为影响安徽区域发展重要的从书之一,在国家品牌中展现出安徽身份。
王开玉老师总是对我说,“中国蓝皮书”的安徽星光大道依仗着谢寿光社长和邓泳红社长对自己的无保留帮助和支持,安徽蓝皮书的星光大道完全离不开谢社长的为人和敬业、邓社长的细致和关怀。作为学生,很能够感受到王老师和谢社长、邓社长之间的情谊。今年8月,王开玉老师带着我参加了第十七次全国皮书年会,在晚宴上谢社长还多次提到安徽,提到与王老师的点滴,邓社长还专门邀请王老师作为出版社首部微电影《皮书的故事》的影评人。挚友情谊,尽在其中。
这条蓝皮书的星光大道上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学生,有从事于社会科学研究的优秀社科人,有从事于企事业单位的优秀经济人,有从事于党政机关的公职人员。当然,王老师最常联系的莫过于现就职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吴丹姐和丁阿丽学姐。王老师和我说过,吴丹姐是自己最依靠的学生,阿丽姐是自己最诚挚的学生,吴丹姐和阿丽姐各有千秋,各有特点。每当王老师与我谈论起各位优秀的学长学姐们,脸上总是洋溢着自豪和温暖的笑容,那时我就明白,王老师用心培养了各位优秀的学长学姐们,用心希望学长学姐们更好的发展。吴丹姐和阿丽姐伴随着王开玉老师打造出这些安徽蓝皮书的精品,也打造出王开玉老师的经典专著。
在吴丹姐为王老师打造的《立体社会观察》中,王开玉老师的观点——“造成饥饿的原因包括自然灾害,也有不少人为因素”被新华社收入《饥饿——中国人不能忘却的记忆》这篇报道中,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强烈关注,各大报纸网站纷纷转载。这是中国官方媒体第一次对三年困难时期的报道。这篇文章被“求是”理论网作为“经典中国60年辉煌报道”。在阿丽姐为王老师打造的《微评社会》中,王开玉老师对从2010年到2015年间中国城镇化农民工融入的问题也有深入的探讨。它的许多精彩的观点都被列为研究这方面问题的经典被广泛采用。王开玉老师今年出版的《不一样的童年》也算是吴丹姐、阿丽姐合作打造出的经典社会学著作,我自己也在编辑这本书的过程中向吴丹姐、阿丽姐学到许多新的知识。
中国蓝皮书的安徽星光大道是王开玉老师用坚毅和坚定书写的安徽社科新画卷,也是王开玉老师用诲人不倦打造出的社科新台阶。王老师继承了社会学的传统学术自觉,又创新了安徽区域经济中的不竭动因,成为安徽蓝皮书的一位丰碑式大师。
三、上善若水与授吾以“渔”
王老师在生活中有三句名言,第一句是,人生苦短,事业永存。第二句是对人好一点,多帮人一点。第三句是人生剩下的就是朋友和书。王老师那般虚怀若谷的人生情怀和明德惟馨的人格魅力也就积累在这精辟的三句话之中。
王开玉老师用毕生追寻真学问,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中国的文化自信,这种孜孜不倦的求知和做大事业的理念浸透在王老师的生命之中。王老师每天七点钟准时起床,中午也只睡半个小时左右,晚上有时会到一点左右才会睡觉,其余时间王老师就在不断地奔波和不停地看书中度过。王老师一年中是没有假期的,就算是在过年期间也会去办公室看看书和报纸。王老师经常会忘记带眼镜,一问才知道王老师每晚睡前都会看报纸,想到一些事情就会带着眼镜记下来,而早上则会匆匆忙忙赶到办公室,和我们学生沟通。今年7月和8月,王老师带着我参加了中国社会学年会和中国皮书年会,当时王老师的左腿已经肿了一个多月了,王老师的血相也超出标准很多,医生对王老师说,“除了上洗手间,其余时间就都要在床上躺着”。但王老师有太多事需要做,有太多人需要王老师。
王老师总说,回过头来看看一生当中做的就是那么几件事,所以要抓紧做事,精益求精。王老师一直在和时间赛跑,在做着大事。记得王老师曾经写过的《市场经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论》就是王老师在沉重压力下写出的大作。1994年12月,中央召开“学习《邓小平文选》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每省入选一篇,若是不合格也可能一篇都没有。王开玉老师在压力下承担了这一重担,日夜修改要把这个选题写好。王老师为了这篇文章从书桌旁就直奔机场,连身上带着剪刀都已忘记。后来在中宣部理论局常务副局长李长征先生的指导修改下,也在中国社科院的多位老师的帮助下,王老师与同伴最终扛起了安徽理论界的大旗。为此,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杜诚部长专门表扬安徽省社科院为安徽撑起了门面。王老师做的事情是大事,是代表安徽站在国家舞台的大事。不断地汲取知识和接收信息、不断为安徽理论界在国家层面提高话语权而奋斗成为王老师生活的主旋律,王老师很辛苦,但乐在其中。
王开玉老师重情重义,厚道淳朴,与人为善,对我们后辈的奖掖提携可谓是倾尽心力。王老师对我们学生非常照顾,每天早上王老师来办公室之前都会带各种各样的早餐给我们,生怕我们没吃饱。每次之前的学姐们来看望王老师时,王老师不管再忙,都会放在手头上的工作,与学姐们聊聊天,解答他们的困惑。对待记者老师们也是如此,王老师总说,记者们拿着的薪酬主要是由采编出的报道来定的,所以王老师每次接到记者老师们的电话、电视采访邀请的时候,王老师就算在吵闹的车上也会细致回答记者老师们的问题,因为王老师知道,自己的一次采访也许就能给记者们更高的薪酬。对待各种各样的人,王老师也总是对他们很尊重。走过小区的花圃园,王老师也会夸奖那位先生种的牡丹开得很好;乘着出租车,王老师会与司机师傅们交谈,感悟到世间百态;来到办公室,王老师也会经常给帮助过王老师的食堂师傅、保安等等送书,表达谢意。“王老师人好”这句话似乎已经成为与王老师接触过的所有人的共识。
王老师对待学生总是非常负责,总觉得有学生在王老师身边工作,王老师就应该对他们的未来负责,所以王老师其实早可以多休息,但老师还是不断创造平台,想为我们学生更好的机会去学习、去锻炼。秉烛一生的坚守,就是给我们学生更好的成长。在我跟随王老师学习的这一年时间里,老师会经常和我聊天。王老师经常说,我和王老师想法最一致,和王老师最像。但我每次都觉得这是过誉了。我最难以忘怀的一件事是今年8月18日下午,也就是在我离开办公室的前一天,王老师认认真真的给我提了几点向着更高平台、更好发展的人生建议。我从来没有想过,王老师会这么严谨的为我专门准备了人生建议,毕竟如此“量身打造”还带着老师独有人生哲学的建议对一个20岁的人来说是梦寐以求的。人总是在不断在一片迷雾中追求着自我,王老师的建议就好似拨开了这层迷雾指引着我前行。王老师希望我能够发展得更好,也一直给我勇气和保护,在我走之前王老师还对我说,“要是你在南京不喜欢的话,就回合肥吧”。王老师就像一棵大树,无私的保卫着我们前行;王老师就像一座大山,让我们学生安稳的依靠。对我而言,王老师不仅是我最敬重的人生导师,还像是我的一位笑容蔼蔼的家人。
王开玉老师的一生是一个传奇,是一部史诗。学生我资历浅薄,仅想以此文纪念心中这位虚怀若谷、止于至善的老师。王开玉老师,您一路走好!
2016年10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