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恩师王开玉
省社科院 殷民娥
2016年9月17日下午,中秋节假期的最后一天,发生了一件令我万分伤感的大事。我的老师,也是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任所长,王开玉先生因病去世,享年75岁。
噩耗传来,我第一时间赶往医院见老师最后一面,王老师高大的身躯躺在显得有点狭窄的简易病床上,他微闭着双眼,下颚略扬,表情安详平和,没有一丝痛苦。每次与老师见面,他常会开玩笑说“小殷亲自来了”,可是这次再也听不到这样亲切无间的问候。
对人好点是王老师一直坚守的信条,对学生更是如父般的好。当时我们单位实行导师制,他也成为我签了合同的导师。在我刚参加工
作那会儿,王老师担心我在外租房子不安全,他几经周折帮我申请单位宿舍,有了住处,还从家里拉来了几样家具给我用,有的时候下班经过菜市场还会买两斤排骨,让我跟室友们一起加营养。就在老师去世前的一天中午,我开车把他送回工作室,他还嘱咐我去他们食堂打两份饭,带回家跟孩子一起吃。这样的体贴,这样的叮嘱,让学生感觉到了如父般的关爱。
铁骨硬汉也有一颗柔软的心。王老师总是想别人多,尽全力帮别人渡过难关,有的人说他帮人奋不顾身,因此在我心目中,老师就是一棵大树,一座高山,任由我们依靠,给我们安全感。也许是一种行为惯性,他总是主动考虑周围的人,一次小小的被关心,却能让他感动并常记。不记得具体是什么事情,工作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王老师着急上火,我只是不经意的说;“所长总是帮我,可我却帮不到所长”,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老师竟然之后提到多次。最后一次与老师见面那天,我问他怎么脚伤还没好?回去后,他竟然发来短信说很感动。铮铮铁骨,山一样的伟岸,却有着如此细腻柔软的胸怀。
记录社会是他一生追求的研究方法,记忆人生是他别样的生活方式。翻开旧相册,找到了与王老师的第一张合影,是在天安门金水桥上。我记忆深刻的是拿到这张照片时候老师说的话,“小殷,好好珍藏这张照片”。那个时候只是记住了这句话,并没有更深的理解,后来逐渐领悟到,这记录着我从此开始踏入人生新路途,因为这张照片是我刚参加工作没多久,与王老师一同去北京参加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学术研讨会时留下的。王老师形成了这样的习惯,用照片记忆和文字记录方式工作和生活,他有三多:书多;照片多;石头多。每次出差,他早晨很早起床,附近到处走走看看,回来后会写出文章记述下来;再有就是淘点奇石把玩,这也是他一生中与工作无关的个人爱好;用照片记录下人和事,是他从胶卷相机时代就有的习惯,之后会冲洗并整理出来。王老师一生走遍了祖国大江南北,记录着点点滴滴,一天天一年年,不断成文著书,铸就了他辉煌的一生。他也期望学生能将此精神传承下去,记忆往人生转折点,记录好工作和生活的每一段篇章。
王老师又是位开心“老顽童”。这个印象来自于一张他的单人照,拍得很滑稽和俏皮,又因为他到哪里,哪里就有欢声笑语,所以我曾经这么称呼他。王老师之所以能保持着这种精神状态,源自于他包容的胸襟。学生做错了事,说错了话,他常常能把它当成一个笑话讲出来。正是包容和承担的东西太多了,强大的内心也会有疲劳的时候,但他却仍然停不下来,也许这就是他毕生的追求,正如一首歌所唱“云不转那风在转,风不转那心也转,蜘蛛吐丝画他自己的圆,那太阳掏洞也要织他那条线”。
老师,您太累了!请安息,一路走好!
2016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