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社会中的社会学第三空间开拓者
——追忆王开玉老师
安徽师范大学 吴翠萍
十余年前,我初涉社会学领域,对社会学在安徽的发展情况并不太熟悉,对学术圈内的前辈大腕也是只闻其声、未见其人。虽然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王开玉老师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和“中国百村经济社会调查”课题组的工作成果已经很有影响,令我辈同仁钦佩不已,但直到2005年,我才在合肥举办的中国社会学年会上有幸见到王老师。
作为一个对安徽社会学发展贡献卓著、影响广泛的学界前辈,他的亲切和善、与时俱进,让我们一群小年轻在与他初次沟通交流时毫无压力和代沟感,自然放松,更让我们感受到安徽社会学大家庭的热情和力量。
十年间,每次在社会学学术年会上都能见到王老师,他平易近人、乐观豁达、笑容可掬的形象总是那么地让人印象深刻;他对社会和社会学的个人理解,以及对社会学“第三空间”的重视、坚持和开拓更是令人敬仰。他常常说,在中国当前状况下,一个学者要抓住三个支点,学会做好课题、聚力专题、协力媒体。课题是工作基础,是为了让自己的研究有机会持续下去,专题是自己研究成果深化和知识构建的主体,而媒体是新闻传播手段。一个学者如果能在三个空间不断开拓,用三维立体的观察方式,“让人们更直观地感受社会学,让社会学更深入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使社会学真正为社会发展所用,为大众所用”,那他就是接地气的,是好样的。
王老师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数十年如一日身体力行。特别是在社会学的第三空间开拓上,他投入了很多精力。从《大别山口的美丽家园》到《不一样的童年》,数十年中,他总是希望以最通俗易懂、最接地气和大众化的方式,将对社会问题的关切和改善建议呈现出来。近些年来,他对蓝皮书系列工作的大力投入也是因为觉得,这“是一个媒体和社会科学研究结合最好的品牌之一”,能够体现对社会的立体观察,发挥社会学“第三空间”的力量。
其实,他对社会的立体观察和对社会学的立体建设、对社会学“第三空间”的开拓已经内化成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一言一行。他对安徽省内很多后辈的提携和支持,对青年学生的关爱和鼎力相助应该也算是他对立体化建设和发展安徽社会学事业的一部分。
2014年的暑假,我也有幸收到王老师的邀约,让我参与安徽蓝皮书系列之芜湖创新城市发展的编写工作。当时,我对蓝皮书之类的工作不太熟悉,也怕自己难以胜任,降低了蓝皮书的质量,有损王老师的声望,所以不免紧张和退缩。没想到,此后不久,王老师冒着酷暑亲临芜湖商讨工作,并给我鼓励和指导,也畅谈了他对蓝皮书系列工作的理解和看法。
后来,在那次芜湖蓝皮书启动会上,我学习了蓝皮书体系的构成,知道了一个个节点,并有幸承担起芜湖蓝皮书编写组与皮书负责人王老师之间的联络工作。在随后芜湖蓝皮书推进的近一年半的时间里,当我手足无措的时候,王老师总是在第一时间帮我排忧解难;当我在自责有些地方做得不够好的时候,他总是在电话那头不厌其烦地安慰和鼓励。为了这本芜湖蓝皮书的编写,他前前后后只是与我来往的邮件、电话至少上百封(个),且每次邮件(电话)都是很长篇幅的交流和沟通,再加上其他方面的工作,其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作为一个早已过了退休年龄的前辈,如此的投入和认真工作,无法不让我肃然起敬。
这本皮书的亲身经历,让我感受到做一本好皮书不容易,做社会学“第三空间”的开拓更不容易。他在《社会建设蓝皮书》、《微评社会》、《不一样的童年》等著述过程中,让我一次次地深刻感受到老一代学者的敬业、执着和奉献精神,感受到他们将情怀和实践的知行合一。这两年来,特别开心的就是能够作为第一批读者,看到他书稿从初稿到定稿的过程,率先领略到他的学术心路。
作为安徽师范大学的兼职教授,他一直心系学生的培养。在他的眼里,每个学生都会发光,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雕琢的好玉,有教无类。这些年,在我推荐一些学生到他那里实习的过程中,也让他费心很多。他对实习学生的指导和培养,让这些学生受益很多,也让我从中学习到很多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方法。
他原本可以在退休后更轻松自在一些,可以休息休息,但即便退休多年也还是一贯的“闲不住”。每天总是忙着他的工作,忙着指导实习的学生,忙着社会学的“第三空间”。前几日突闻他在前往工作室的公交车上身体突发状况,还期待他能在乐观豁达中安然无恙,没想到却旋即决然而去。这几日翻阅王老师所赠之书,墨香依旧。唯愿王老师一路走好!
2016年10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