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社会学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暨2016年学术年会会议综述
2016年12月2日至3日,由安徽省社会学学会主办、安徽师范大学承办的省社会学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暨“新发展理念下的中国农村研究”2016年省社会学学会学术年会在安徽师范大学花津校区举办。安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李琳琦教授莅临指导,会议特邀中国社会学会原会长、江苏省政府参事室主任宋林飞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邹农俭教授做主题报告,安徽省社会学会名誉会长黄家海,会长蔡宪,顾问张耀文、钟玉海,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院长徐彬教授、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方青教授,省社会学学会副会长雷光鹏、范和生等,秘书长方金友及南京大学、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安徽建筑大学等省内外多所大学代表近300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12月2日晚,会长蔡宪作了五届三次理事会暨2016年工作报告,副会长李荣生作了《关于增补理事、常务理事和副会长的提议》,秘书长方金友主持会议。
经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决定,增补耿言虎等11位同志为学会五届理事会理事,增补吴宗友、陈爱如2位同志为学会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增补方金友、沈跃春2位同志为学会五届理事会副会长。
本次学术年会延续以往省社会学学会的农村研究方向,旨在从新发展理念角度研究中国农村建设,对农村社会问题、农村社会建设等方面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路径、新要求、新方法,促进中国农村社会研究的新成果、新态势、新方向。本次年会共收到论文66篇,共分为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研究、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研究与村落乡村文化研究、新型城镇化与流动群体研究、农村的脱贫攻坚建设与农业现代化研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研究、乡村社会治理与农村基层组织发展研究等7个专题,主题集中,内容广泛。
12月3日上午,会议开始前通报安徽省社会学学会名誉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开玉因病于2016年9月17日18时在合肥不幸逝世。为悼念省著名社会学家王开玉教授,全场默哀1分钟。
安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李琳琦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谈到,研究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动安徽农业“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加快实现向现代生态农业强省转变,是安徽省社会学界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理论工作者,应该用新发展理念指导农业、发展农村、富裕农民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服务,指导中国农村研究。
安徽省社会学学会会长蔡宪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农村改革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命题,也是省社会学学会的传统研究领域。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从中国包干到户的起源地到中国农村税费改革先试点,再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启动,安徽都是“先行军”。学会以中国乡村社会为研究对象,依托安徽农村问题研究,在乡村社会建设的研究上不断取得新的成绩,体现出全国农村研究的水平,打造出乡村社会研究的品牌,努力推动发展理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农村方面的融合和发展。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院长徐彬从学科专业发展、人才培养、平台服务等方面展现出历史与社会学院学科人才队伍不断成长,研究领域稳步形成,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依托民政部首批国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社会组织教育培训基地,着力打造农村社会学、农村社会工作、农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融合,形成安徽农村研究的学科特色。
安徽省社会学会名誉会长黄家海在致辞中欢迎宋林飞教授和邹农俭教授的到来,并称此次年会是安徽省历届年会中规格最高、参加人数最多的学术年会。针对社会学参与现实服务的能力较弱,理论不够成熟,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他提出两点建议:一是继续加强对社会学基本理论和重大社会现实的研究,重点加强应用研究敢于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点、疑点和热点问题;二是继续加强社会学学会的队伍建设,在现有队伍的基础上继续强化社会学专业队伍的建设,总结资深社会学专家经验“传帮带”,通过省内外境内外学者的交流活动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促进安徽省社会学学会的繁荣发展。
论坛发言分为主题报告和学术研讨两个半场进行,上半场由宋林飞教授、邹农俭教授、方青教授受邀做主题报告,下半场共9位专家学者发言,安徽大学范和生教授做了精彩的会议总结。
在主题报告半场中,宋林飞教授以“中国农村发展新趋势与政策”为主题,以系统论和社会治理的视角提出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服务化、农业现代化、大农化、信息化、脱贫化、民主化等8个方面的议题,探讨中国农村户籍制度改革、美丽乡村建设、农业科技等经典农村社会学主题,提出发展“大农经济”、农村电商等新兴农村发展主题,以横纵切面解剖中国农村,以观察者视角解析现代化农村进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中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研究社会学化。
邹农俭教授紧抓会议主题,探讨新发展理念下的中国农村多元建设,从农村贫困问题、城乡差距、农村基层政权功能、环境污染、基础教育投入、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等问题出发提出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模式,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方案,发展农村经济,推动中国农村健康发展。
方青教授以《王开玉社会学学术思想研究》为题,从热心学会事业、扎根本土实际、关注第三空间、培养提携后生等五个方面全面介绍我会名誉会长王开玉教授的学术人生,展现王开玉教授为学会的成立、成长、成熟付出的艰辛努力,深入解读王开玉教授对农民工、留守儿童、迁移婚姻等社会学领域的研究,捋顺王开玉教授从媒体到社会学领域的嫁接研究思路,沉痛怀念王开玉教授对安徽省社会学乃至全国社会学的巨大贡献。
在学术研讨半场中,关于农村脱贫攻坚和农业现代化研究,有学者从农村贫困治理模式的变迁、精准扶贫的实践逻辑与制度困境、精准扶贫政策的改进模式等方面引申并提出以“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民众参与”为特征的多元主体农村贫困治理体系构建。有学者从家庭农场发展的角度探析内在动力因素对其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提出强化农场主的职业认同、掌握发展的内在规律等方面加强家庭农场的内生动力。
关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有学者从农地非农开发治理的角度提出几大风险,特别强调土地制度的缺陷与政府行为之间的异化是风险之源,在基础上提出要从立法上、制度上、组织上和城镇化与市民化双轮驱动四个方面解决治理困境。有学者从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引申出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在农业增产、进口增加和库存增量的现实状态中保证粮食供应的安全,需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关于新型城镇化研究,有学者基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运用44个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安徽省十六个地级市的社会发展、人口质量、发展动力等进行城镇化质量评价,提出高质量新型城镇化建设建议。有学者以王开玉教授《不一样的童年》一书为研究资料,深入探索对王开玉教授关于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研究的思路,总结农民工子女“小皇帝+弃儿”的生活状态,展现新型城镇化视角下近十年中国农民工子女问题的解决历程。
关于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研究,有学者从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政策的三种整合模式出发,从社会政策的视角探究当前城乡居民医保政策整合方法、对策方案和运行机制。有学者从村医的职业认同感切入探讨影响职业认同感的影响因素,在定量研究基础上提出引导保障村医职业权益、制定村医资格证考评办法等方案提高村医认同感。有学者从微观的视角将家庭关系与婆媳关系结合起来,研究居住制度、抚育制度、养老安排等家庭制度的变迁对婆媳关系的影响,凸显家庭变迁的个人视角转向。
安徽大学范和生教授细致认真对每位专家学者的报告作出点评、总结。他讲道,每位专家学者的研究都有其创新之处,研究主题和概念有活力、有创意、有新意,对中国农村问题的产生和解决机制进行深入思考,探索发展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合理路径,展现出学者对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学术承担。
会议最后,副会长沈悦春宣读了《关于表彰201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的决定》,本次会议共评选出优秀论文19篇,余皖生等4名同志获得优秀论文一等奖,吴翠萍等7名同志获得优秀论文二等奖,仇凤仙等8名同志获得优秀论文三等奖。
陈丽雯
2016年12月4日